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如图所示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
(1)该实验中A连接电源的负极.
(2)观察到的现象是电极上有气泡生成,一段时间后,负极与正极的气体之比约为2:1
(3)怎样用实验来检验乙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4)由这个实验可以得出:
①水电解实验,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有新物质生成
②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祖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任写两条)
(5)试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氢气何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的可能原因;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6)做该实验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分析 可以根据水电解实验现象解答,正极的气体体积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的气体体积多,能燃烧是氢气.且体积比为1:2,由此写出通电分解水的化学方程式.通电电解水时,常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解答 解:(1)该实验中A试管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A接电源的负极.
(2)电解水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电极上有气泡生成,一段时间后,负极与正极的气体之比约为2:1;
(3)由电解水得出实验装置可知,乙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乙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4)①水电解实验,这个变化是化学 化,原因是:有新物质生成;
②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水是由、氧两种元素祖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5)实验中得到的氢气何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的可能原因是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6)做该实验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故答为:(1)负.
(2)电极上有气泡生成,一段时间后,负极与正极的气体之比约为2:1;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4)①化学,有新物质生成;
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祖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5)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
(6)增强水的导电性.

点评 解答时依据:电源负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氧气,两气体体积比为2:1及两种气体的检验方法即可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根据下列化合物与单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回答:

(1)若乙的溶液为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铁;
(2)在常温下若乙是气体,则x是碳;
(3)若常温下乙为无色液体,则x为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学习了二氧化锰(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CuO)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
Ⅰ.氧化铜(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参与反应产生氧气(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氧化铜(CuO),取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步骤⑥结果步骤⑦现象结论
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称量的氧化铜的质量仍为0.2g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2)步骤①的目的是与步骤③对照.
(3)过氧化氢能被氧化铜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stackrel{氧化铜}{→}$水+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液体的量取
C.
点燃酒精灯
D.
液体的倾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如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研碎胆矾
B.
    硫在燃烧
C.
“哈气”冷凝
D.
    冲开胶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生石灰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俗称“石灰”.工业上通过在石灰窑中煅烧石灰石制得“石灰”,其反应原理是:CaCO3═CaO+CO2↑.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刚出窑的“石灰”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刚出窑的“石灰”有那些成分?
【猜想】I.只有氧化钙II.只有碳酸钙III.既有氧化钙也有碳酸钙
【实验探究】
(1)甲同学从样品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II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I成立,其理由是沉淀也可能是未溶解的氢氧化钙.
(2)乙同学从样品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I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成立,理由是滴加的稀盐酸不足量.
(3)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
III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水
振荡,过滤,取滤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②取滤液滴加稀盐酸
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
猜想III成立
【思考】使用“石灰”的建筑工地上常有一个大的石灰池,使用“石灰”时,先将生石灰倒入池内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取用其中的石灰浆使用.长期使用的石灰池内壁会逐渐增厚,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难溶的碳酸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表是小丽同学根据实验目的所确定的实验方法,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方法1方法2
A除去铜粉中的铁粉用磁铁吸引加入AgNO3溶液,过滤
B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加入水,观察温度变化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通入CaCl2溶液中,观察现象用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观察现象
D区分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观察颜色在空气中加热,观察现象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3.已知A~E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A和D是两种常见的碱;B的水溶液是一种常见的酸,且只含有两种元素;C是一种钠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B的化学式是HCl,C的化学式是Na2CO3
(2)C→E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图(1)和图(2)是两个设计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在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锥形瓶口滤纸变成红色
(2)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3)在图(1)中的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烧杯内的酚酞的颜色变化形成对比.
(4)请你就两个实验的操作过程、药品用量、以及实验的严密性或其它方面作出比较性的评价:图(2)所用仪器较少,操作简单,节约了药品,但没有图(1)的严密,图(1)的实验可以证明酚酞变红不是因为空气,图(2)的实验无法证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