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实验,将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放装石蕊的烧杯中。
(1)可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试管内液面上升 CO2+H2O==H2CO3 【解析】(1)试管内的二氧化碳与石蕊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以使石蕊变红,故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管内压强减小,故试管内液面上升;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珠海市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依据下表回答问题:
(1)表中14号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________元素相似;
(2)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该元素原子核外的_____________;
(3)在化学反应中,铝原子失电子形成铝离子,写出铝离子符号_____________;
(4)钠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碳(C) 电子层数 Al3+ Na2O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密切。14号元素是硅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与碳元素(C)均为4,化学性质相似; (2)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和该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 (3)铝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的3...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黑龙江省嫩江县2018届九年级3月升学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一组溶液是( )
A. Na2SO4,BaCl2,KNO3,NaCl B. Na2SO4,Na2CO3,BaCl2,HCl
C. NaOH,Na2SO4,FeCl3,BaCl2 D. NaCl,AgNO3,NaNO3,HCl
B 【解析】试题解答此类不加其他试剂,仅用组内物质进行鉴别的试题,首先应考虑能否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找出一种或两种关键物质,然后用它们作为试剂来鉴别其他物质.如颜色无法鉴别,则应考虑彼此相互混合时可能发生的现象中的异同点,来加以鉴别.A组中Na2SO4与其他三种反应的现象和BaCl2与其他三种反应的现象相同,故此组无法鉴别.B组中Na2SO4与其他三种反应的现象是一个沉淀,两个无现象;Na2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2018届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聚四氟乙烯俗称“塑料王”, 化学式:(C2F4)n,具有高润滑不粘性等特点,生活中用作不粘锅的 涂层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碳、氟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B. 聚四氟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00
C. 100 g 聚四氟乙烯含氟元素 76 g D. 聚四氟乙烯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解析】A、由物质的化学式可知,碳、氟的质量比为(12×2):(19×4)=6:19,故错误;B、由物质的化学式可知,(C2F4)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9×4)×n=100n,故错误;C、100g聚四氟乙烯含氟元素的质量=100g×=76g,故正确;D、由物质的化学式可知,碳、氟的质量比为(12×2):(19×4)=6:19,则聚四氟乙烯分子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故选...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长久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g水垢放入过量的稀盐酸的烧杯中,立即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其质量。在以后的5min内,每一分钟读一次数。结果如下表,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 0 | 2 | 3 | 4 | 5 |
质量/g | 100g | 95g | 92g | 91.2g | 91.2g |
(1)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2)该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8.8g 80% 【解析】 (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烧杯中的最终的质量为91.2g,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91.2g=8.8g; (2)设生成8.8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 == CaCl2+H2O+CO2↑ 100 44 x 8.8g =,解得x=20g 该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100%=80...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 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g | 5 | 2 | 20 | 22 |
反应后/g | 待测 | 11 | 28 | 5 |
A.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 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 D. 反应后甲的质量为0 g
D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设反应后甲的质量为X,故5g+2g+20g+22g=X+11g+28g+5g,得X=5g,反应前后,甲的质量不变,乙和丙的质量增加,丁的质量减少,故甲可能为催化剂或没有参与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丁=甲+乙。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可能为催化剂会没有参与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丁=甲+乙,符合...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放假了,小明和同学准备去郊游,在野炊前他们为了防止发生火灾提出了以下方案和理由。其中不正确的是 ( )
选项 | 方案 | 理由 |
A | 在远离树林的空地上生火 | 隔离可燃物 |
B | 完毕后将未燃烧的木柴取走 | 移走可燃物 |
C | 完毕后用沙子将火盖灭 | 隔绝空气和氧气 |
D | 完毕后用水将火浇灭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A、在远离树林的空地上生火,可以远离可燃物,可以防止发生火灾,故正确; B、完毕后将未燃烧的木柴取走,属于移走可燃物,可以防止发生火灾,故正确; C、完毕后用沙子将火盖灭,属于隔绝空气和氧气,可以防止发生火灾,故正确; D、完毕后用水将火浇灭,属于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北省来凤县2018届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 Ba(NO3)2、NaCl、NaOH、Na2SO4、Cu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原固体中一定有Ba(NO3)2、NaOH、CuSO4 和Na2SO4
B. 沉淀 A 中一定有Cu(OH)2 和BaSO4
C. 溶液 B 中一定有NaOH 和 Na2SO4,一定没有CuSO4
D. 原固体中一定没有 NaCl和Na2SO4
B 【解析】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沉淀溶于酸,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白色固体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水后,得到沉淀A和溶液B,沉淀A中加入稀盐酸,部分溶解,所以沉淀A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白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硝酸钡、氢氧化钠、硫酸铜,可能含有...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遂宁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合理的是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
A | 量取9ml水 | 用50ml量筒量取,仰视读数 |
B | 验证某瓶气体是二氧化碳 | 用燃着的木条入集气瓶内,若木条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 |
C | 鉴别蔗糖和硝酸铵两种固体 | 取样,分别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两种溶被的温度 |
D |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SO4 |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
A. A B. B C. C D. D
C 【解析】A、量取9ml水,应选量程相接近的量筒,如10ml量筒,如果量筒过大,实验误差会较大,且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B、用燃着的木条入集气瓶内,若木条规灭,不能证明是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氮气等,错误;C、蔗糖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故可用温度计测量两种溶液的温度来区别,正确;D、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SO4,不能用硝酸钡,因为硝酸钡和硫酸钠反...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