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结合你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看,三大循环中有一种变化与另外两种变化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循环是水循环,这种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2)从微观角度看,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如图1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图中a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其名称为光合作用.

(4)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提出: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现行空气质量日报中,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A(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物    D.可吸入颗粒物   E.臭氧
②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不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5)研制和开发不含碳并可工业生产的清洁能源,一直是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液氨被人们被为一种潜在的清洁燃料.
①氨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氮气和水,试写出氨气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氨气+氧气$\stackrel{点燃}{→}$氮气+水.
②在实验室中为探究氨气的性质,常用碱石灰和硫酸铵两种固体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取氨气.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A(填图2中的字母序号,下同)在C、D、E 三种装置中,收集氨气应选择D若用装置F收集氨气,则应将d(填“c”或”d”)与发生装置相连接.

分析 (1)根据三大循环发生的变化分析;
(2)根据分子的结构及物质的组成分析;
(3)根据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4)前国家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根据二氧化碳的影响、作用分析;
(5)根据信息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根据信息“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碱石灰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小”,分析.

解答 解:(1)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变化;“氧循环”是指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水循环;水分子;
(2)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氢原子、氧原子;碳元素和氧元素;
(3)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光合作用;
(4)①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故答案为:A;
②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不是二氧化碳越少越好,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太少,地表生物将遭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甚至地球也可能会变成冰球等);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不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太少,地表生物将遭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甚至地球也可能会变成冰球等);
(5)①氨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氮气和水,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氧气$\stackrel{点燃}{→}$氮气+水; 
 ②根据信息“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碱石灰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小”,属于固体+固体,且需要加热,选用A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进气口是短管,利用气压把空气从长管排出去;
故答案为:A;D;d.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因此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构成铁的粒子是铁原子.构成水的粒子是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的粒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探究小组同学对某工业废水(含有H2SO4、HNO3)中H2SO4的含量进行测定.取50g废水于烧杯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BaSO4固体11.65g.请回答:
(1)50g废水中H2SO4的质量是多少克?
(2)若改用Ba(OH)2溶液来测定50g废水中H2SO4的含量,结果可能会不变(选填“偏低”、“偏高”或“不变”),原因是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硝酸和氢氧化钡反应无沉淀产生,利用沉淀的质量确定硫酸,会对结果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如下:
(1)将两只燃烧匙内分别放入过量的木炭和红磷;
(2)分别用酒精灯点燃木炭和红磷,将燃烧匙迅速放入集气瓶内,并塞进橡胶塞;红磷和木炭燃烧;
(3)待完全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右侧集气瓶中没有水进入,而左侧集气瓶有水进入,进水量约为原空气总体积的$\frac{1}{5}$.请回答:
①右侧集气瓶中水不能进入的原因是碳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但同时又生成二氧化碳等气体,瓶中的压强没有减小;
②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③实验完毕,若进入左边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总体积的$\frac{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红磷不足;
④实验改进:如果要用木炭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该在集气瓶内留存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木炭燃烧消耗氧气后又生成的气体(不考虑一氧化碳的生成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海水晒盐得到的食盐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加入的试剂A的名称是碳酸钠.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MgCl2=Mg(OH)2↓+2NaCl.
(3)写出加入试剂A后发生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4)加入试剂B的目的是什么?除去NaOH和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根据如图提供的仿息,回答相关问题.

(1)图A中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2个铝离子用化学符号表示为2Al3+
(2)E中X为8,C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填“得”或“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3)写出B和D两种微粒构成的物质的化学符号为Mg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写化学符号:干冰CO2  镁条Mg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 钙元素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1)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④.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写出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3)在此反应中微粒水分子改变了,而微粒氢原子、氧原子没有变,重新组合成新的微粒氢分子、氧分子,分别构成新物质氢气、氧气.
(4)通过此反应还能得出的结论(写出1点)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或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A~J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D、E对维持自然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A、B为黑色固体,C是红色金属单质,H为气体.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CuO,DCO2,IFeSO4,JCaCO3
(2)反应①③④⑤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①③(填序号).
(3)写出反应②⑤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Ca(OH)2+CO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