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质 | Ca(HCO3)2 | Mg(HCO3)2 | Ca(OH)2 | Mg(OH)2 | CaCO3 | MgCO3 |
溶解性 | 可溶 | 可溶 | 微溶 | 不溶 | 不溶 | 微溶 |
分析 【提出猜想】水垢主要成分为不溶性或微溶性的碳酸盐、碱等的混合物;结合溶解性表,分析表中不溶或微溶物,对水垢成分进行猜想;
【设计方案】(1)利用氢氧化钙能与可溶性碳酸盐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钙沉淀,可采取滴加碳酸钠溶液的方法检验清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2)可利用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通过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测定水垢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放出二氧化碳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判断水垢中碳酸盐的组成;
【实验结论】综合整个探究过程,得出水垢主要成分的结论.
解答 解:【提出猜想】根据查阅到有关物质的溶解性表,氢氧化镁和碳酸钙不溶,而氢氧化钙和碳酸镁微溶,因此,猜想水垢中一定含有不溶的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可能含有微溶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镁;故答案为:CaCO3;MgCO3;
【设计方案】(1)为检验氢氧化钙,取上层清液加入碳酸钠溶液,无白色沉淀出现,说明所取上层清液中不含氢氧化钙;故答案为:Na2CO3溶液;
(2)a、为防止实验过程中因装置漏气而造成结果错误,在进行实验前要对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验;故答案为:装置的气密性;
b、干燥管内碱石灰因吸收二氧化碳而质量增加,干燥管增加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根据测量结果所得曲线,最终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24g;
假设50g水垢全部为碳酸钙或碳酸镁,完全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y.
CaCO3~CO2
100 44
50g x
则$\frac{100}{44}=\frac{50g}{x}$,解得x=22g<24g,因此水垢不能全部为碳酸钙;
MgCO3~CO2
84 44
50g y
则$\frac{84}{44}=\frac{50g}{y}$,解得y≈26.2g>24g,因此水垢一定含有碳酸镁;
故答案为:即使50g水垢全部为CaCO3,产生CO2的质量应为22g,而实验测得生成的CO2质量>22g;
【实验结论】根据甲同学的实验,该水垢样品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钙;根据乙同学的实验探究,该水垢样品中一定含碳酸镁;因此,水垢的主要成分应为氢氧化镁、碳酸钙和碳酸镁的混合物;故答案为:Mg(OH)2、CaCO3、MgCO3.
故答案为:
【提出猜想】CaCO3,MgCO3.
【设计方案】(1)Na2CO3溶液.(2)a. 装置的气密性.b. 即使50g水垢全部为CaCO3,产生CO2的质量应为22g,而实验测得生成的CO2质量>22g.
【实验结论】Mg(OH)2、CaCO3、MgCO3.
点评 根据装置的特点及装置中所盛放药品的性质,对装置的作用进行理解,是解决给出实验装置类探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现象 | 解释 |
①a试管中的白磷燃烧; ②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的红磷没有燃烧. | 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分别是 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单质(I) | 单质(Ⅱ) | 相应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一例) | |
A | 金属 | 非金属 | Fe+2HCl=FeCl2+H2↑ |
B | 金属 | 金属 | Cu+2AgNO3=Cu(NO3)2+2Ag[单质(I)为铜] |
C | 非金属 | 非金属 | SiO2+2C$\frac{\underline{\;高温\;}}{\;}$Si+2CO↑ |
D | 非金属 | 金属 | H2+CuO $\frac{\underline{\;\;△\;\;}}{\;}$ Cu+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 |
B. |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大多数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受温度的影响 | |
C. |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
D. | 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其洗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乙炔+氧气$\stackrel{点燃}{→}$ 二氧化碳+水 | |
B. | 碳+氧气$\stackrel{加热}{→}$二氧化碳二氧化锰加热 | |
C. | 铜+氧气$\stackrel{点燃}{→}$ 氧化铜 | |
D. | 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