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彰显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造成一列含有12节油罐车的货运列车在宝成铁路109号隧道里起火,消防人员迅速采取封堵隧道口、喷水冷却等措施进行灭火,其灭火原理是BC;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5月21日,我市派遣专业人员赶赴灾区,协助做好饮用水安全工作.自来水厂主要通过:①吸附沉淀(用明矾)  ②投药消毒(用漂白粉等)  ③静置沉淀  ④过滤  等对自然水进行净化,其合理的步骤顺序是③①④②(填序号);可用pH检测水的酸碱度是否达到标准;
(3)我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工作,迅速搭建了一批简易安置房,安置房用外层是钢板、中间填充泡沫塑料的夹心板做墙体.为防止钢板生锈,延长夹心板的使用寿命,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   
A.表面喷漆    B.经常酸洗    C.经常水洗
(4)国家药监局于5月25日公布的抗震救灾急需药械目录中包括:一次性防护服、活性炭防护口罩、骨科内外固定材料等.其中防护口罩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分析 (1)从灭火原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灭火的方法有:①与空气(或氧气)隔绝,②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③撤走可燃物;
(2)根据水的净化步骤考虑,还需要考虑测水的酸碱度用PH试纸;
(3)为如何防止钢生锈,根据锈蚀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便能得到答案;
(4)根据活性炭的特性考虑.

解答 解:(1)将隧道封口,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不停地向隧道里注水,可以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2)地震灾区的水受到严重污染,必须净化后才能饮用,一般先将水静置,让大颗粒泥沙沉降,接着再加入明矾,使小颗粒泥尘聚集,再用过滤即可除掉,最后还要消毒,才能饮用,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③①④②;可用pH试纸检验水的酸碱度是否达到标准.
(3)A、喷漆可防止钢板与水、氧气的接触,起到防止生锈的作用;
B、酸洗会加快钢板的锈蚀;
C、水洗会使钢板满足与水、氧气接触的锈蚀条件,促进锈蚀;
所以措施合理的为A;
(4)防护口罩中的活性炭是为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有味物质,因此,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
故答案为:
(1)BC;
(2)③①④②;pH;
(3)A;
(4)吸附.

点评 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灭火的方法,掌握了水的净化过程,进一步记忆了防锈的方法,了解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可以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磷+氧气$\stackrel{点燃}{→}$五氧化二磷
.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刻度4处,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气态的氧气而生成了固态的五氧化二磷,从而使玻璃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玻璃容器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③此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除尽氧气.
(2)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他依据的实验原理可能是木炭燃烧消耗氧气.
①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木炭燃烧虽消耗了氧气,但产生了新的气体,致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在明显变化.
②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答一条)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生成物最好不是气体,如果生成物是气体,则应用其它物质将其完全吸收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神七”航天员在飞天过程中为了维持太空舱里氧气的含量,可以利用镍铁氧体(NiFe2O4)将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而NiFe2O4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你认为NiFe2O4在这一反应中是作催化剂,它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在反应过程中,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食物腐败B.橡胶老化C.纸张的燃烧D.钢铁生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灵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请回答.
(1)取两支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该操作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填序号)①③⑤④②(或③①⑤④②).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再排水集气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小试管注满水   
④旋紧连有导管的单孔胶塞
⑤向大试管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MnO2粉末
(2)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主要出现了如图示所示的4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A.

(3)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等体积6%的双氧水,分别在a中加少许MnO2粉末,b中加CuO粉末,发现a中比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a中火星复燃,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由此得出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
(4)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6% 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80℃的热水中,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温度.这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悬空伸入试管内,却不能复燃.试对比第(3)题a 中火星复燃的现象,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浓度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入少量水或细沙,所起作用是(  )
A.防止瓶底炸裂B.吸收生成的物质C.增加氧气的浓度D.降低瓶内的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二氧化锰区分水和5%过氧化氢溶液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C.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氧气和空气
D.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厨房的盐和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已知一个碳-12的实际质量为1.993×10-26kg,若某原子的一个原子实际质量为3.820×10-26kg,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通过计算求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中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X,与红热的碳反应,得到一种有毒且无色的气体Y,则X、Y分别为(  )
A.X:CO,Y:CO2B.X:CO2,Y:COC.X:CO2,Y:H2D.X:H2,Y: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