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如表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事实微观解释
A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之间有间隙
D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A.AB.BC.CD.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隙,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时,一部分酒精的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占据了间隔,所以总体积小于20mL,故选项解释正确.
D、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如图一和如图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如图三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BD(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3)观察图一和图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AC.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碳封存(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将如图所示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与其用途相对应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①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E;
②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B;
③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C.
④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G;
⑤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H;
⑥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稀硝酸中混有少量的盐酸,为了除去盐酸,可加入适量的物质是(  )
A.BaCl2B.AgNO3C.KOHD.Cu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1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

(1)装置B和C的集气瓶里都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可以用细沙来代替水的是装置C(填“B”或“C”);
(2)若装置C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是①④(填序号).
①未打磨生锈的铁丝
②铁丝在集气瓶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
③铁丝绕在火柴上,火柴快燃尽时才伸入
④实验前集气瓶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
(3)图2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装置,有着较多用途.
①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b端进入收集气体,则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②若在该装置中加入少量水,用于病人输氧,则连接病人的一端是b(选填“a”或“b”),该装置在病人输氧时可发挥的作用有bc(填字母).
a.验证输出气体是否为氧气  b.便于观察是否有氧气  c.便于观察输氧的快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下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仪器a的名称:锥形瓶.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3)要用高锰酸钾固体来制取氧气,当氧气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把导管移出水面,收集完气体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色,原因是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若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则收集装置应选E (填字母).
(4)若用图中的装置C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种原因);
a.没有等到气泡连续而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b.集气瓶没有装满水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如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夜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口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改进后装置具有的优点是①②③(填序号).
①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
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为0.94%;
(2)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这种说法错误(填“正确”或“错误”)
(3)菜农会定期向蔬菜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这样做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4)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5)夏天,盛放雪糕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6)大豆根部有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