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② ③ ④滴加稀盐酸稀盐酸 | 产生大量气泡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
②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猜想②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
分析 (一)(1)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
通常情况下,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二氧化碳的干燥剂;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装置能够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原理是: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
(二)【交流讨论】根据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及标签可见部分,猜测该溶液不可能属于哪类物质的溶液;
【得出结论】根据溶液中溶质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由常温下各物质的溶解度及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判断溶液的可能性;
【作出猜想】根据提示物质的可能性,对该溶液进行猜想;
【设计并实验】(1)根据三种物质溶液的酸碱性及所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对溶液的可能做出判断;
(2)利用碳酸钠、氢氧化钠性质差异及所设计实验中的现象,判断所采取的鉴别所用试剂、现象及结论;
解答 解:
(一)(1)用B、F装置可以制取氧气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Zn+H2SO4═ZnSO4+H2↑;
为了制取、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作干燥剂;
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①端进入.
(2)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纯净的乙炔,利用C装置能够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因为乙炔不溶于水,利用排水法收集的乙炔更纯净一些.
故填:CF.
(二)解:【交流讨论】破损标签可见部分为钠元素,可判断该物质由金属元素与根组成,而酸类物质由氢元素与酸根所组成,可判断该物质不可能为酸;故答案为:A
【得出结论】根据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液为9.6g,可判断常温下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frac{9.6g}{100g+9.6g}$×100%=8.8%,因此可判断该溶液不可能为碳酸氢钠溶液;故答案为:NaHCO3
【作出猜想】除碳酸氢钠外,该溶液可能为氯化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NaOH
【实验探究】(1)由于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都为碱性,溶液pH都大于7,只有氯化钠溶液的pH=7,所以该瓶pH大于7的溶液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故答案为:NaCl溶液
(2)根据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因此,可推断鉴别两物质时所加入的试剂为稀盐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观察有气泡可说明该物质为碳酸钠,把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答案:
(一)(1)2H2O2 $\frac{\underline{\;MnO_2\;}}{\;}$ 2H2O+O2↑; 浓硫酸; ①;
(2)CF;
(二)【交流讨论】A;
【查阅资料】NaHCO3;
【作出猜想】NaOH;
【实验探究】(1)NaCl溶液;
(2)①稀盐酸;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CO2+Ca(OH)2=CaCO3↓+H2O.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水、硝酸银、稀盐酸 | B. | 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 | ||
C. | 水、氢氧化钾溶液 | D. | 水、碳酸钾溶液、稀硫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用水 | B. | 过滤可除去水中所有物质 | ||
C. | 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 D. | 可用沉降、过滤、吸附等方法净化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