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若于克木炭—碳酸钙混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后碳酸钙可完全分解,木炭完全氧化。生成 的气体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总质量。求原混合物中的木炭的质量分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图甲~己是实验室制取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图.精英家教网
(1)仪器a、b的名称是a
 
、b
 

(2)甲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以下方案是对排水法与排空气法收集O2的比较(使用体积相同的集气瓶收集O2
比较项目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集气法 结论
方法可行性 O2的密度比空气
 
(填“大”或“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
O2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两种方法均可行
收集的过程 “验满”分析:即便用带火星的木条移近集气瓶口,木条复燃也难以证明空气被排尽,因气体无色,集满与否较难确定. 集满O2的现象是
 
排水法收集O2更易于观察何时集满
收集O2的纯度 分别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两瓶氧气(A和B),放入两支相同的蜡烛.可观察到B瓶内的蜡烛熄灭较早精英家教网 结论
 
(4)装置乙和丙都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丙相对于乙在操作方面的优点为
 

(5)使用丁装置制取气体时,对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
 

(6)用块状的石灰石与过量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若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0.1mol,请回答:
Ⅰ.反应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为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Ⅱ.待块状石灰石与过量稀盐酸反应至不再冒气泡后,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并向滤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数字探测仪连续监测,得到如下曲线:
精英家教网
(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①写出AB段反应的实验现象
 

②BC段的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DE段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34、已知在溶液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现实验室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钙.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按要求帮助完成探究活动.
(1)提出假设:假设①白色粉末是碳酸钠
假设②白色粉末是氧化钙
假设③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钙
(2)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进行判断并填空
假设 设计的相关实验操作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假设是否成立
取一定量粉末加入稀盐酸 没有气体产生
不成立
取一定量粉末溶于水 溶液浑浊且温度升高
成立

取一定量粉末溶于水,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通入二氧化碳
没有沉淀产生

不成立;
(3)实验后思考:假定这包白色粉末是混有少量氧化钙的碳酸钠粉末,将混合物溶于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温度升高
;若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分离的方法是
过滤
;再将分离后的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Na2CO3,NaOH
(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34、已知在溶液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现实验室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钙.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按要求帮助完成探究活动.
(1)提出假设:假设①
白色粉末是碳酸钠

假设②
白色粉末是氧化钙

假设③
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钙

(2)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进行判断并填空:
假设 设计的相关实验操作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假设是否成立
取一定量粉末加入稀盐酸 没有气体产生
取一定量粉末溶于水 溶液浑浊且温度升高

取一定量粉末溶于水,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通入二氧化碳
没有沉淀产生

(3)实验后思考:假定这包白色粉末是混有少量氧化钙的碳酸钠粉末,将混合物溶于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生成白色沉淀
;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议程式是
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若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分离的方法是
过滤
;再将分离后的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NaOH、Na2CO3
(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8?杭州)年代久远的铜器表面往往生有绿色铜锈,其主要成份为化合物: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其化学性质类似于碱和碳酸钙.若要除去铜器表面上的铜锈,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与反应生成溶液和气体除去.
(1)写出稀硫酸和碱式碳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03+2H2S04=2CuS04+CO2↑+3H2O
Cu2(OH)2C03+2H2S04=2CuS04+CO2↑+3H2O

(2)列式计算:20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硫酸溶液,可以和多少克碱式碳酸铜反应?(保留1位小数;相对原子质量:H-1;C-12;Cu-64;O-16;S-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