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t2℃10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
C.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甲>乙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甲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t2℃,16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不是100g;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甲>乙正确;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丙,不是甲.

解答 解: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16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不是100g,故选项错误;
C、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甲>乙正确,因为甲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乙大;故选项正确;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丙,不是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根据如表回答问题

温度(℃)2040506080
溶解度
(g/100水)
NaCl36.036.637.037.338.4
NH4Cl37.245.850.455.265.6
KNO331.663.985.5110169
(1)20℃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氯化铵.
(2)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37.3g.
(3)量筒的局部示意图如图甲所示,量取时应沿a(选填“a”或“b”)视线进行读数.
(4)A是80℃含有120g水的KNO3溶液.经过图乙操作,得到102g KNO3固体.
①A溶液为不饱和(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c(选填字母).
a.A到B的过程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没有改变
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100
c.A溶液的质量等于222g
d.开始析出KNO3固体的温度在60℃至80℃之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硫酸铜、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钾、氯化钡、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该粉末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CuSO4(填化学式,下同).白色沉淀是BaSO4和BaCO3
(2)该粉末的组成由6种情况,请写出含阳离子种类最少的一种组合Na2SO4、BaCl2、Na2CO3(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
(2)t3℃时,将4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要想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4)将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一定温度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
A.氮氧化合物B.一氧化碳C.氮气D.可吸入颗粒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3.如图所示,A-I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D为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E为维持生命活动最重要的无色液体;F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盐,且A、C、F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H一种是能维持生命的气体;I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回答下列问题:

(1)写化学式:E是H2O,I是AgCl.
(2)若A的组成中含三种元素,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C一定属于碱或氧化物  选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4)写出一个满足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0.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化合物,其中A、B、C都是氧化物,且B能使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是一种难溶于水的蓝色固体,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固态的物质B俗称干冰;
(2)物质C的化学式H2O,物质E的化学式CuCl2
(3)A→B的反应现象黑色固体变红;
(4)A→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其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
B.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稀有气体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因此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内部分子间有间隔,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内部原子间没有间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变化中,与其它三个变化本质不同的是(  )
A.木材燃烧B.湿衣晒干C.铁锅生锈D.牛奶变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