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发现开始没产生气泡,盐酸加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气泡.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数目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提示:先后发生的反应为:
①K2CO3+HCl═KHCO3+KCl,②KHCO3+HCl═KCl+H2O+CO2↑).
如图所示,四条曲线与溶液中的离子的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
A.a:K+;    b:CO32-;   c:HCO3-;    d:Cl-
B.a:K+;    b:CO32-;   c:Cl-;    d:HCO3-
C.a:Cl-;   b:K+;     c:CO32-;   d:HCO3-
D.a:K+;    b:HCO3-;   c:Cl-;   d:CO32-

分析 因考虑K2CO3在溶液中电离出K+和CO32-,盐酸溶液中存在H+、Cl-,因而出现CO32-+ H+═HCO3-,然后HCO3-+ H+═H2O+CO2,因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即出现如图现象.

解答 解:A、因在碳酸钾溶液中K2CO3═2K++CO32-,所以溶液开始就存在K+和CO32-并且K+和CO32-的个数比为2:1,根据图象显示,CO32-+ H+═HCO3-因而CO32-不断减少,因而a 为 K+,b 为 CO32- 盐酸加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开始分解的缘故,生成的KCl在溶液中仍存在Cl-;因而Cl-在图象中随着加盐酸就出现了,所以d必代表Cl-.随着碳酸的不断分解,HCO3-逐渐减少直到消失.因而c必代表HCO3-.故 正确.
B、当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溶液中出现H+、Cl-,并且CO32-+ H+═HCO3-,H++HCO3-═H2CO3.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不断搅拌,发现开始没产生气泡的原因;结合 A 项选答,故B 不正确.
C、因在碳酸钾溶液中K2CO3═2K++CO32-,所以溶液开始就存在K+和CO32-并且K+和CO32-的个数比为2:1,根据图象显示,CO32-+ H+═HCO3-因而CO32-不断减少,因而a 为 K+,b 为 CO32- 故不正确.
D、通过以上选项分析解答,故D 不正确.
故选 A.

点评 此题既考查学生对酸的性质理解运用,有渗透离子反应的实质,还锻炼学生的良好推断能力.可谓难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成都地铁轨道2号线将于今年10月建成通车,这将改善目前市区交通拥挤的状况.地铁轨道通常是由锰钢制成的,锰钢属于(  )
A.矿石B.合金C.合成材料D.复合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灵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两支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该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选填序号)①③⑤④②(或③①⑤④②).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再排水集气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小试管注满水    ④旋紧连有导管的单孔胶塞
⑤向大试管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MnO2粉末
(2)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主要出现了如图示所示的4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此小题为不定项选择填空)AC.

(3)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6%的双氧水,再分别加入少许MnO2粉末、CuO粉末,发现a 中比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a中火星复燃,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由此得出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
(4)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6%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80℃的热水中,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这时将带火昨星的木条悬空伸入试管内,却不能复燃.试对比第(3)题a 中火星复燃的现象,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浓度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已知几种原子或离子的结构、带电情况及其化合价如下表所示:
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粒子类型(填原子、阴离子、阳离子)粒子所带的电荷、
种类和数目
化合价

原子

不显电性

0

阴离子

2个单位的负电荷

-2

阳离子

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1
(1)将上述表格填充完整;
(2)通过上述表格可以总结出许多结论,如:“带正电荷的原子属于阳离子”还能总结出:
①带负电的原子属于阴离子
②原子不显电
③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其元素的化合价数,正负相同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是溶液变红.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这一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烧杯的作用是对比.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实验三】如图5所示,丙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查阅相关资料可知:
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钟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
【实验四】丁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低(“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同时还可以说明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实验现象: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气体体积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气体是氢气,负、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2)气体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乙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甲管中的气体,能燃烧,火焰呈蓝色,是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致命毒气,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氢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得H2S,同时生成FeS04.化学方程式为
H2S04+FeS═H2S↑++FeS04. 
(1)应选用图B作为制取H2S的装置.
(2)收集H2S气体时,应从C装置中的a导管进入,对产生尾气的处理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硫化钠(Na2S)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实验室若制取6.8克的硫化氢气体,理论上需要多少克20%的硫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
(提示: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与氢氧化钠生成水和氯化钠)
(1)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3)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 品如图A所示,小洁的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4)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小洁的结论正确的,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
(5)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2015年3月5日6点58分,长沙市天心区青山路中央粮食储备长沙直属库00501号仓库发生火灾.市消防中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出动两辆水罐消防车和20名官兵火速赶往现场处置.
(1)在事故现场几百米外,空气中就弥漫着刺鼻的、类似纸烧焦的气味,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原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消防队员采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主要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如果你在火灾现场,如何逃生?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任写一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