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小立方在家洗衣服时,发现一瓶刚过期的漂白液,对漂白液的漂白原理和该漂白液是否还有漂白作用产生了疑问,于是进其带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小组铜须一起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①制取漂白液的原理:Cl2+2NaOH═NaClO+NaCl+H2O,起有效成分是NaClO;
②漂白液的漂白原理:
NaClO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
生成的HClO能使有色布条(含有机色素)褪色;
③HClO不稳定,易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提出问题】刚过期的漂白液是否失效?
【实验探究】该小组的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适量该漂白液与烧杯中,放入有色布条布条没有明显变化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小组同学对失效后漂白液的主要成分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猜想并作进一步探究.
【提出猜想】小立猜想有:NaCl
小英猜想有:NaCl、Na2CO3
小洁猜想有:NaCl、Na2CO3、NaOH
【设计方案】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小立的猜想成立.
为验证另两位同学的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现象实验目的或预期结论
步骤①;取少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静置,观察产生白色沉淀目的:

验证并除去Na2CO3
步骤②: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试液变红结论:
小洁猜想成立;否则,另一位同学猜想成立.
最后,他们综合小组同学的设计,经实验得出了结论.

分析 【实验探究】根据题目信息可知,NaClO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有色布条褪色,所以可以根据布条是否褪色来完成解答.
[设计方案]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步骤①氯化钙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步骤②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酚酞变红,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实验探究]根据题目信息可知,NaClO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有色布条褪色,所以若观察到有色布条不褪色则说明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设计方案]
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而小立的猜想中没有碳酸钠,所以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小立的猜想是否成立.
步骤①氯化钙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且碳酸钠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为了防止碳酸钠干扰步骤②的实验,所以加入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并除去碳酸钠;
步骤②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若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则说明小洁的猜想成立.
故答案为:[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适量该漂白液与烧杯中,放入有色布条 布条没有明显变化 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设计方案]小立;
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现象实验目的或预期结论
步骤①;取少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静置,观察产生白色沉淀目的:
 验证并除去Na2CO3 
 
步骤②: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 试液变红结论:
 小洁猜想成立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实验探究,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是中考的热点之一,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用最少的药品和最简单的方法;关于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要在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方案是否可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二是设计的方法进行比较,那种方法更简便.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锌、碘元素都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B.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C.氧气易溶于水,供给水生生物呼吸
D.锈蚀后铁制品没有回收价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箭头的指向正确的是(  )
A.①②④B.②④C.①②D.全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7.Mg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目前世界上60%的Mg是从海水(主要含NaCl和MgCl2等)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图.

(1)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操作a和操作b都用到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2)试剂①应过量,理由是使氯化镁完全转化为沉淀.
(3)请写出Mg(OH)2沉淀与试剂②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H)2+2HCl=MgCl2+2H2O.
(4)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通电得到金属Mg和一种单质,该单质的化学式为Cl2
(5)写出NaCl的一种用途制生理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高锰酸钾溶液显紫红色,与证明它是MnO4-,而不是K+呈现的颜色的实验操作无关的是(  )
A.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
B.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没有明显变化
C.在稀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紫红色褪去
D.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剩固体质量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4.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的浓溶液挥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从C→D的反应过程中有蓝色沉淀生成,E为白色沉淀.如图是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物条件已省略.
(1)请写出化学式:AHCl、GAgNO3
(2)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NaCl+AgNO3=NaNO3+AgCl↓
(3)写出C→B的化学方程式:CuCl2+Fe=Cu+Fe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课堂上,老师取20g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少量水使它润湿,注入10mL浓硫酸,搅拌,同学们看到蔗糖先变黑后“发酵”形成“黑面包”,同时还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同学们判断黑色固体是碳,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强脱水性.
 形成“黑面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浓硫酸与碳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使黑色固体膨胀.
【查阅资料】
Ⅰ.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中有SO2、CO2两种气体.
Ⅱ.SO2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Ⅲ.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实验探究】
为验证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产物,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如图实验:

【事实与结论】
(1)请将能得出对应结论的实验现象填入表中.
验证气体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SO2B中品红溶液褪色有SO2产生
CO2D中品红溶液不褪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CO2产生
(2)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frac{\underline{\;\;△\;\;}}{\;}$CO2↑+2SO2↑+2H2O.
(3)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产生大量的SO2和CO2,使黑色固体膨胀,形成“黑面包”,猜想成立.
【反思与交流】
(1)小明同学提出,因老师的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加热,所以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无意义,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说法,理由是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2)若B、E中试剂交换,不能(填“能”或“不能”)得出有CO2产生的结论,理由是SO2和CO2均能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判断是否有CO2产生.
(3)C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吸收SO2,防止干扰CO2检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5.运用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10305060
溶解度/g氯化钠35.836.337.037.3
硝酸钾20.945.885.5110
(1)A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
(2)曲线上交点的意义是t℃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3)50℃时5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所得溶液的质量是92.7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6.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我们一般从物质的存在、性质、制备、用途等方面研究一种物质或一类物质,以金属为例,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问题.
(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是传热性、导电性(至少两条).

(2)亮亮做家务时接触到一袋脱氧剂(主要成分是还原铁粉),拆开后看到还原铁粉已生锈,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空气接触,废旧钢铁表面的铁锈可用盐酸除去,其原理是Fe2O3+6HCl═2FeCl3+3H2O(写化学方程式).
(3)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图1(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2Cu+2H2SO4+O2═2CuSO4+2H2O
①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A、C(填字母序号).
②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Fe+CuSO4=FeSO4+Cu.
(4)炼铁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CuS,及少量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原料生产CuCl2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①在Ⅱ中CuS、NaCl和O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了CuCl2和Na2SO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S+2NaCl+2O2$\frac{\underline{\;高温\;}}{\;}$CuCl2+Na2SO4
②Ⅲ的操作名称是过滤,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首先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寻找各成分的差异,然后利用其差异选择合适方法进行分离,该方法就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颗粒的大小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5)等质量的A、B两种金属分别与等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若A、B为Mg、Zn中的一种,则A是Mg,反应结束后只有一种金属剩余,则剩余金属为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