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操作有:
①加热;②当有连续气泡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③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④检查装置气密性;⑤实验完毕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⑥熄灭酒精灯;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正确顺序是( )
| A. | ④③②①⑦⑤⑥ | B. | ④②③⑦①⑤⑥ | C. | ④①③②⑦⑤⑥ | D. | ④③⑦①②⑤⑥ |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 |
专题: |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
分析: | 根据加热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
解答: | 解: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③⑦①②⑤⑥. 故选:D. |
点评: |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木炭不完全燃烧: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3)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会出现红色的固体:
(4)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5)氢在目前的地震预测中被公认为是一种灵敏元素。一般认为,地壳中水蒸气和氧化亚铁作用会产生氢气和氧化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近年来,空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2)201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重要原则有:
①拒用。请举出低碳生活的一个实例 。
②再生。如图是科学家设计的一种理想的氢元素循环模式。它实现了低碳减排,请写出(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回收。目前使用膜分离法从空气中分离出CO2,这个过程CO2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这些CO2可作为气体肥料,还可制造 用于人工降雨。
(3)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用双氧水催化分解制氧气和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B.反应原理都是分解反应
C.前者可用排水法收集后者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D.所用药品的状态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三位同学对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通入CO2变红色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假设】(1)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浓硫酸不能和CO2反应,能吸收大量水分,可用于气体干燥。
【实验】
【实验分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2)写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蓝色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前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发生颜色变化,当有二氧化碳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装置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结论】原假设 成立[选填(1),(2),(3)编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mL | 分子间有间隔 |
B |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
C |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
D |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