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1、杨阳和陈好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两瓶标签模糊的白色粉末状药品,经询问老师,得知它们分别是K2CO3和Na2CO3,他们想通过所学知识把两种药品区别出来,请你一起参与完成这项任务.
(1)杨阳分别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各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均变
红色
色,即两种溶液均显
性,因此仅用酚酞试液不能区别它们.
(2)陈好分别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各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现象均是
产生白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或K2CO3+Ca(OH)2=CaCO3↓+2KOH
.(任写一个)
(3)两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称量5g样品1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③再称量5g样品2,重复以上实验.

[过程讨论]
a.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装置Ⅱ的作用是
吸收CO2中的水

[实验结论]两位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样品1是
Na2CO3
.理由是
等质量的Na2CO3和K2CO3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Na2CO3所产生的CO2质量大于K2CO3

[反思与拓展]
a.两位同学的称量无误,但在两次实验中,干燥管内物质的增重均
小于
(填“大于”或者“小于”)理论值,请你帮助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稀盐酸滴入过快,CO2没有被吸收完全
分析:(1)用无色的酚酞试液鉴别K2CO3和Na2CO3的溶液酸碱性;
(2)通过反应现象探究K2CO3和Na2CO3的分别和氯化钙反应,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过程讨论]合理使用装置,理解装置的用途;
[实验结论]由计算及参照题干曲线图得出等质量的Na2CO3和K2CO3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谁产生二氧化碳多的结论;
[反思与拓展]理论和实际操作产生误差.
解答:解:(1)分别将K2CO3和Na2CO3的样品取少量溶于水,各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均变为红色,即两种溶液均显碱性,因此仅用酚酞试液不能区别它们.
(2)分别取K2CO3和Na2CO3的少量样品溶于水,各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现象均是产生白色沉淀,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或K2CO3+Ca(OH)2=CaCO3↓+2KOH;因此仅用氯化钙溶液也不能区别它们.
(3)再通过实验继续探究鉴别,
[过程讨论]
a.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便测量数据准确;b.装置Ⅱ的作用是吸收CO2中的水,因浓硫酸具吸水性,可做气体的干燥剂.
[实验结论]两位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样品1是Na2CO3,原因是:由函数图象知,
等质量的Na2CO3和K2CO3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Na2CO3所产生的CO2质量大于K2CO3.(简述计算方法:写出Na2CO3和K2CO3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由Na和K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23、39,即知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K2CO3的小,故Na2CO3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产生的CO2质量大于K2CO3的.)
[反思与拓展]
a.两位同学的称量无误,但在两次实验中,干燥管内物质的增重肯定小于理论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的原因很多,如:稀盐酸滴入过快,CO2没有被吸收完全等.
故答案为:
(1)红色,碱;
(2)产生白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Na2CO3+Ca(OH)2=CaCO3↓+2NaOH或K2CO3+Ca(OH)2=CaCO3↓+2KOH;
(3)
[过程讨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吸收CO2中的水;
[实验结论]Na2CO3,等质量的Na2CO3和K2CO3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Na2CO3所产生的CO2质量大于K2CO3
[反思与拓展]小于,稀盐酸滴入过快,CO2没有被吸收完全(或锥形瓶中残留一部分CO2等).
点评:此题通过对K2CO3和Na2CO3的鉴别探究,运用了多种知识途径,采取了多种知识探究方法,综合性强,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马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常见的气体.

(1)写出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
试管
试管
,标有③的仪器名称
集气瓶
集气瓶

(2)马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
A与D或E
A与D或E
装置,并在试管口放了
一团棉花
一团棉花
,作用是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试管口要
稍向下倾斜
稍向下倾斜
,防止
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你认为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装置
E
E
;用此法收集氧气完毕,马强发现水槽中的水沿导管上升,试分析原因
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气管
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气管
,这时的处理方法为
将单孔橡皮塞从试管口撤掉
将单孔橡皮塞从试管口撤掉

(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破裂了,请写出可能的原因(写2个)
试管口向上倾斜
试管口向上倾斜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

(4)陈超用B和D制取氧气,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小明认为用C代替B更好,理由
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实验结束后,陈超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你帮助陈超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装置漏气
装置漏气
.(写一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马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常见的气体.

(1)写出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
试管
试管
,标有③的仪器名称
集气瓶
集气瓶

(2)马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选的发生装置为
A
A
,并在试管口放了
棉团
棉团
,作用是
防止高锰酸钾固体颗粒堵塞导管
防止高锰酸钾固体颗粒堵塞导管
; 你认为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装置
E
E
;马强在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破裂了,请写出可能的原因:
没将导管移出水槽就熄灭酒精灯
没将导管移出水槽就熄灭酒精灯
.(答一点)
(3)陈超用B和D制取氧气,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若采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名称是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长颈漏斗中加入的物质是: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
;小芳认为用C代替B更好,理由
能控制过氧化氢的滴加速度
能控制过氧化氢的滴加速度

实验结束后,陈超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你帮助陈超推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装置漏气
装置漏气
.(写一点)
(4)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气体,已知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则制取并收集甲烷的实验装置可以选择
A
A
E
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杨阳和陈好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两瓶标签模糊的白色粉末状药品,经询问老师,得知它们分别是K2CO3和Na2CO3,他们想通过所学知识把两种药品区别出来,请你一起参与完成这项任务.
(1)杨阳分别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各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均变________色,即两种溶液均显________性,因此仅用酚酞试液不能区别它们.
(2)陈好分别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各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现象均是________,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任写一个)
(3)两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称量5g样品1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③再称量5g样品2,重复以上实验.

[过程讨论]
a.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________.b.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___;
[实验结论]两位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样品1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反思与拓展]
a.两位同学的称量无误,但在两次实验中,干燥管内物质的增重均________(填“大于”或者“小于”)理论值,请你帮助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09?鼓楼区二模)杨阳和陈好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两瓶标签模糊的白色粉末状药品,经询问老师,得知它们分别是K2CO3和Na2CO3,他们想通过所学知识把两种药品区别出来,请你一起参与完成这项任务.
(1)杨阳分别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各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均变______色,即两种溶液均显______性,因此仅用酚酞试液不能区别它们.
(2)陈好分别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各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现象均是______,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任写一个)
(3)两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称量5g样品1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③再称量5g样品2,重复以上实验.

[过程讨论]
a.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______.b.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_;
[实验结论]两位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样品1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反思与拓展]
a.两位同学的称量无误,但在两次实验中,干燥管内物质的增重均______(填“大于”或者“小于”)理论值,请你帮助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