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给液体加热 B. 读取液体体积
C. 稀释浓硫酸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解析】A、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错误; B、读取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的注入水中,故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将玻璃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观察水中是否有气泡冒出,故正确。故选D。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厦门市翔安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模拟卷化学试卷 题型:多选题
(双选)“暖宝宝”放热的反应可看作是铁粉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相互作用,生成氢氧化亚铁,最终转化成氢氧化铁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6H2O===4Fe(OH)3
B. “暖宝宝”使用之前要密封保存,隔绝空气
C. “暖宝宝”放出的热量的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 从氢氧化亚铁到氢氧化铁,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AB 【解析】A、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6H2O=4Fe(OH)3,正确;B、热敷袋中的铁粉与水在未使用时要分别密封保存,以防过早发生化学反应,正确;C、热敷袋放出的热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错误;D、氢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化合价升高,错误。故选A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贵州省安顺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以下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铝土矿炼铝 B. 液化气燃烧
C. 木材制桌椅 D. 海水提取镁
C 【解析】A、铝土矿炼铝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铝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木材制桌椅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海水提取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镁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盐城盛产海盐。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市场购到粗盐,带回实验室进行提纯。
①在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填仪器名称)。
②配制50g质量分數为6%的NaC1溶液,需称量NaCl固体_____g,若用粗盐配制上述解液,则所配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会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探究活动:以NaCl为原料可以制取金属钠。兴趣小组同学认为Na是活泼金属,能与CuSO4等盐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单质。
(提出问题)Na与CuSO4溶液反应,是否有Cu生成?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I.向大试管中加入一定体积煤油。
II.用小刀切一小块钠,放入大试管,塞上橡皮塞。
III.打开活塞,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使煤油的液面升至胶塞,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Na在煤油与溶液交界处上下来回振动。表面产生气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2)溶液颜色逐渐变淡,有蓝色絮状沉淀和少量黑色固体生成。
(3)打开活塞,用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管口处,气体被点燃。
(查阅资料)①Na通常存放在煤油中;②煤油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③2Na+2H2O=2NaOH+H2↑;④Cu(OH)2 △CuO+H2O。
(实验分析)
①根据上述信息,可获知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实验中长颈漏斗的作用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便于添加CuSO4溶液 ②收集气体 ③防止压强过大冲开活塞
(3)对于产生的气体,有些同学猜想是H2,有些同学猜想是SO2。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排除了SO2,理由是________。经过进一步实验,确认气体是H2.
(4)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渣滴加足量稀硫酸,滤渣完全溶解。写出滤渣与稀硫酸反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实验结论)Na与CuSO4溶液反应,无Cu生成。
(实验反思)Na与CuSO4溶液无Cu生成,原因可能是_______。
(定量分析)另取一定量上述CuSO4溶液。完成下列实验。利用数据,计算无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滴入的酚酞溶液质量忽略不计。)
玻璃棒 3 偏小 硬度小(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 ①③ SO2不可燃 Cu(OH)2+H2SO4==CuSO4+2H2O(或CuO+H2SO4==CuSO4+2H2O) 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会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 2.84% 【解析】①在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②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1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若用粗盐配制上...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甲、乙的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B. t2℃时,将50g甲加入5Og水中,可得到100g溶液
C. 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D. t1℃时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C 【解析】 A、t1℃时,甲、乙的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和是否是饱和溶液有关,故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是80g,故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40g,故可得到90g的溶液,故错误; C、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正确; D、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甲、乙两种物质...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主题的是
A.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 就地焚烧塑料垃圾
C. 回收利用废弃塑料 D. 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B 【解析】 A.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从而降低白色污染,正确; B. 就地焚烧塑料垃圾会生成有毒的气体,污染环境,故错误; C. 回收利用废弃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正确; D. 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正确。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重庆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B卷) 题型:填空题
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材料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
(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_________发生了反应。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A.NaCl B.NaOH C.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和氧气(或H2O和O2) BC 下降 CO2+2NaOH===Na2CO3+H2O 【解析】(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氧气、水发生了反应,生锈,质量增加; NaOH 、CaO均有吸水性,质量增加,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左边乒乓球上升,右边边乒乓球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二氧化碳和...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重庆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B卷) 题型:单选题
“川航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128条生命。迫降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玻璃破裂 B. 轮胎变瘪 C. 燃油燃烧 D. 座椅摇晃
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 玻璃破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 轮胎变瘪,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 燃油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D. 座椅摇晃,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青海省西宁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软水加入肥皂水容易起浮渣 B.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活性炭在净水中起到吸附作用 D.自来水厂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可将泉水变成纯净水
(2)如图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
②要将t2℃时X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升高温度、___________等。
③将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B C Y=Z>X 加溶剂 20% 【解析】(1)A、肥皂水可以检验软硬水,浮渣少,泡沫多的是软水,故错误; B、煮沸可以将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转化为难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沉淀出来,故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在净水中起到吸附作用,故正确; D、自来水厂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过程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不能...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