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原 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 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10mL 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溶液、浊液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上把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物配成溶液,喷洒使用
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作用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变为溶液,易被人体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实验能否成功。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 | 溶解、过滤,再洗涤、干燥 |
B | 鉴别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 | 观察固体的颜色 |
C |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 加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
D |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少量氢氧化钙 | 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纯净物:碘酒、金刚石、冰水B.氧化物:NO2、MgO、CH2O
C.盐:氯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钙D.酸:H2SO4、HCl、H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 宏观现象 | 微观解释 |
A | 降低温度水可以变为冰 | 分子变小了 |
B | 电解水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 | 水中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
C | 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 | 原子的结构不同 |
D | 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学生的午餐如下,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馒头 B 苹果 C 鱼肉 D 白菜
(2)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_____作用。
(3)我们要除去热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可以用厨房中的_____________。
(4)“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冰箱中放入活性炭除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4)关闭燃气开关灭火,运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同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中_____(填“铝”或“铁”)制品更耐腐蚀;
(2)人们大量使用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焊锡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铅和锡的熔点_____(填“低”或“高”);
(3)据有关报导,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通过你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写出一条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具体实例_____:
(4)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利用,其意义在_____(答出一点即可)。
(5)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并充分反应,然后过滤,得到不溶性固体和滤液。若向所得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操作时,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由于失误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天平平衡时,读数为5.2g(5.0g以下用游码),则药品的实际质量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在量取液体药品时,俯视读数造成量取结果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