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草木炭是一种钾肥,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我县科学技术协会的检测人员为了粗略地测定草木炭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步骤:

①称取草木炭样品20g;

②取100g稀盐酸;

③将称取的草木炭样品全部投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烧杯中,发现它们恰好完全反应(草木炭中除碳酸钾外,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④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烘干,得到6.2g固体物质.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请计算:

(1)草木炭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是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是:K2CO3+2HCl═2KCl+CO2↑+H2O)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省临汾市八年级(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在点燃的条件下,磷的一种单质与氧气发生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反应,试回答:

(1)在乙中虚线右侧画出缺少的相关粒子的图形.

(2)从甲图中可判断该磷单质是由 (填微粒种类)构成的;

(3)乙到丙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上同步练习(3)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通过常见盐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Na2CO3和NaHCO3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甲同学为了探究它们的水溶液都显碱性,用两只干净的试管各取两种溶液少许,分别用 蘸取少许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 7.

(2)乙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它们和酸反应的情况.实验时,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气球内的固体粉末同时倒入瓶中,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①②均胀大,且②比①胀大的速度快.

此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还可能观察到

乙同学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①探究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的气体产物

装置A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丙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第②个实验目的,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实验时,同时完全捏扁两滴管的胶头,观察到两装置中导管内的液面均上升,装置A中导管内液面上升的速度比装置B的

②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除两胶头滴管大小要完全相同以外,滴管中稀盐酸的 都还要相等.

③长玻璃管的作用是

④两位同学采用的实验方法都是 实验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上同步练习(3)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过氧化氢(H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它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C.它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D.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福建省三明市九年级下第7周周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硝酸钾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用途.

(1)无土栽培是现代农业栽培植物的一种方法,栽培西红杮的某种营养液中含有KNO3、NH4H2PO4 2种物质,其中含有西红杮生长需要量较大的三种营养元素是

(2)在KNO3中,N的化合价为

(3)根据如图所示的K NO3溶解度曲线,你认为60℃时,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g的KNO3,所得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将50k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稀释为4%的KNO3溶液,用于栽培西红杮,需要加水 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福建省三明市九年级下第7周周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铁件表面镀铬(Cr)前,要除去铁件表面的铁锈,可用的试剂是( )

A.水 B.稀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北京市九年级(上)第五周周测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都是空气污染物.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个 原子核, 个质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现代片区八年级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4年3月11日,日本强烈地震三周年,当时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131I(131 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 I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 I,它和131 I同属于碘元素.127 I原子的中子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