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瑾同学用图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甲 | 乙 | 丙 | 丁 | |
A | 碱 | 烧碱 | 氢氧化钾 | 纯碱 |
B | 合成材料 | 塑料 | 合成纤维 | 合成橡胶 |
C | 溶液 | 糖水 | 生理盐水 | 泥浆 |
D | 化石燃料 | 石油 | 煤 | 酒精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和氢氧化钾均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故A正确;B、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均属于合成材料,故B错误;C、糖水和生理盐水均属于溶液,泥浆属于悬浊液,故C正确;D、石油和煤均属于化石燃料,酒精属于有机燃料,故D正确。 点睛∶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均属于合成材料。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和氢氧化钾均属于碱。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吉林省2018年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A. 牛奶 B. 泉水 C. 空气 D. 水银
D 【解析】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纯净物是指由同一种物质组成。A、牛奶,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B、泉水,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 C、空气,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D、水银,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点睛∶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空气是一种典型的混合物。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⑴ 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⑵ 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等)
【提出假设】假设1:二氧化碳与碳酸钙、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氯化氢气体,小华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_________→_________→乙(填字母序号);其中盛放的试剂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A.浓硫酸 B.NaOH溶液 C.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假设2成立;
⑶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仍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但同时用pH传感器监测烧杯中溶液的pH,所得图像如图3所示:
①AB段pH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D点处溶液的溶质主要有(填化学式)__________;
② BC段主要发生两个化学反应: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b(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CaCO3+2HCl=CaCl2+H2O+CO2↑ 挥发出的HCl气体进入乙烧杯中溶解生成的碳酸钙 b a C 一开始排出来的是空气进入到了乙烧杯中,对pH基本没有影响 CaCl2 和 HCl 2HCl+Ca(OH)2=CaCl2+2H2O 【解析】(1)甲装置中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浓硫酸具有的性质是
A. 挥发性 B. 导热性 C. 吸水性 D. 延展性
C 【解析】浓硫酸属于酸,具有酸性,还具有强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一般属于金属的物理性质。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江阴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一种试剂,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因为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变质原因__________。
下面是几位同学对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成分进行的探究:
探究一:确定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小强方案: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水,样品全溶解后,滴加足量的__________(填一种溶液名称) | 有气泡产生 | ___________ |
探究二:确定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程度
小刚方案: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水后,样品全溶解后,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氢氧化钠固体部分 变质 |
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 _________ |
在上述实验操作中有同学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____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________探究三:定量分析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下面是小明和小军两位同学不同的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小明实验方案计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小军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好装置气密性,装好药品后连接并固定好装置
②打开弹簧夹a,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再称量D装置质量记录为100g
③关闭弹簧夹a,打开B装置中的分液漏斗,滴入稀硫酸,直到瓶内无气泡产生。
④打开弹簧夹a, 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再称量D装置质量记录为102.2g
实验分析:
(1)在小军实验中A装置作用是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④中,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缺装置C,最终所测得氢氧化钠的含量将会________(填“偏高”、“不变” 、或者“偏低”)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稀盐酸(稀硫酸) 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溶液变红色 不可行 Na2CO3+Ca(OH)2=CaCO3↓+2NaOH 47% 除去空气中的CO2,防止其被D吸收 将反应生成的CO2全部排出被D吸收 偏低 【解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原因是2NaOH+CO2=Na2CO3+H2O。对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成分进行的探究:探究一:确定一...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江阴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味精是常见调味料之一,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熔点232℃,20℃时溶解度71.7g。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谷氨酸钠相对分子质量为169
B.谷氨酸钠是由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钠原子构成
C.20℃时,100g水最多可配制成171.7g谷氨酸钠的饱和溶液
D.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3.6%
B 【解析】 试题分析:谷氨酸钠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B错误。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江阴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中考期间,小明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份午餐:馒头、红烧肉、豆腐汤、炸鸡腿,你认为这份午餐搭配中还应添加下列食物中的
A. 黄瓜 B. 牛奶 C. 炒鸡蛋 D. 烤野兔肉
A 【解析】试题分析:从配置食物看缺少了维生素,维生素主要含在水果和蔬菜中,故选A.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2018年九年级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题型:单选题
甲和乙可以制备化工原料丙,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丁的化学式为O2
B. 丙中C、H的质量比为12:1
C. 该反应体现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
D. 若改变反应条件,甲和乙反应可生成一种重要的糖类物质
B 【解析】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2、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知丁的化学式为O2,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CO2+2H2OC2H4+3O2,因此:A、由上述分析可知,丁的化学式为是O2,故说法正确;B、丙是C2H4,其中C、H的质量比为(12:×2):(4×1)=6:1,不是12:1,故说法不正确;C、该反应体现无机物...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顺义区2018届初三第一次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课外小组通过以下实验进行鉴别。
实验1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 1-1碳酸钠 | 1-2碳酸氢钠 |
11.96 | 8.28 |
实验2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 2-1碳酸钠溶液 | 2-2碳酸氢钠溶液 |
实验3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 3-1碳酸钠溶液 | 3-2碳酸氢钠溶液 |
不分解 | 2NaHCO3△ Na2CO3 +CO2 ↑+H2O |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2)实验2的目的是__________。
(3) ①实验3-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②完全分解8.4gNaHCO3能生成CO2__________g。
③要确定碳酸氢钠的分解产物,还需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
温度、溶液浓度; 室温下,10%的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大于碳酸氢钠溶液 1%的盐酸与2%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反应速率是否相同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内壁有液滴 2.2 取完全反应后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解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溶液均呈碱性,与盐酸反应均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1)实验1中控制的变量是温度、溶液浓度,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室温下...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