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2价
C.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 D.C2O3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
A、B、C 、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生活中常用D来灭火,且①、②基本反应类型相同,③、④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它们之间的一部分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D物质的化学式为 ;③、④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E→A的化学方程式 。
(2) 若C物质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则B→C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关于此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 B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
②此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 反应
③因为反应后有沉淀生成,所以生成物的总质量减小
④参加反应的B与反应后所得体系中氧化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雾
B.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甲烷气体中复燃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NaOH HCl NaCl B. CuCl2 Na2SO4 KNO3
C. BaCl2 KOH NaNO3 D. CaCl2 Na2CO3 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哪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可能是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近期我国不少地区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一种无毒无害的自然现象,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漂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
气象因素是形成雾霾污染的外因,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SOx、NOx、O3等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内因。细颗粒物主要来自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餐饮厨房排放、工地扬尘等。
科学分析表明,机动车尤其是柴油车的尾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如固体悬浮微粒和多种有害气体等,目前有效的尾气治理方法是在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中加装催化转化器,使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三种有害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反应,较快地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在汽车排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治理雾霾。但治理雾霾仍将是一场持久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上看,雾和霾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雾霾天气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地区禁止使用柴油车,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的排放。
(4)在催化转化器中发生了一系列反应,写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为了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1)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_____(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3)结合X、Y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
测量 项目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烧杯中水的体积 |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 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 |
体积/mL | 80.0 | 46.4 | 126.0 |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和方法 |
A | MnO2 | KCl |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
B | Na2SO4 | AgNO3 | 加入氯化钡溶液 |
C | CO2 | CO | 通入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
D | NaCl | CaCl2 | 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