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问题:
①仪器名称:Ⅰ为______,Ⅱ为_______;
②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再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填编号,下同)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若用G装置收集并测量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还需要的仪器是______,在G中可放入_________;
④下列装置既符合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又能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
【答案】铁架台 长颈漏斗 AF
B或C 量筒 水(水面有一层植物油) Ⅰ
【解析】
①仪器名称:Ⅰ为铁架台;Ⅱ为长颈漏斗;
②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装置组合为:AF;
③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B或C(启普发生器适用于难溶性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且反应不需要加热);若用G装置收集并测量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可在G装置中放入水,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可在水面放一层植物油,将二氧化碳通入,排出水的体积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故还需要的仪器是量筒,用量筒来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故填:量筒;水(水面有一层植物油);
④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以锌和稀硫酸反应为例):打开活塞,容器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同,球形漏斗内的稀硫酸在重力作用下流到容器中,与锌粒接触,产生氢气;关上活塞后,由于酸液继续与锌粒接触,氢气依然生成,此时容器内部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将酸液压回球形漏斗,使酸液与锌粒脱离接触,氢气不再产生。
Ⅰ、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该装置符合启普发生器的原理,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且适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Ⅱ、该装置关闭活塞后不能实现固液分离,不符合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不符合题意;
Ⅲ、该装置烧杯内产生的气体从烧杯中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装置不符合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不符合题意;
Ⅳ、该装置符合启普发生器的原理,但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且铁片易被腐蚀,不适用于制取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选Ⅰ。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的一带一路同样是合作与共赢。
输出 | 输入 | |
凿井技术、冶金技术、铁器、丝绸、陶器、茶叶等 | 汗血马及动物皮货、葡萄、黄瓜、胡萝卜、蚕豆、珠宝首饰、药材、香料等 | |
管线、铁路、港口、机场、电信、核电等基础设备和能源设备及日常用品等 | 成品油和石化衍生品、天然气等 |
(1)古代冶金技术中湿法炼铜的反应原理是_____,现代铁路基建中需要大量的钢铁,工业用含80吨氧化铁的赤铁矿炼铁,理论上能得到铁_____吨。
(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学习节奏。为了有效控制疫情,不耽误各地学校教学进程,国家教育部开启停课不停学的方式,即网上授课。网课是用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技能,其中使用比较多的电子设备就是笔记本电脑。
(1)笔记本电脑的外壳既是保护机体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影响其散热效果、重量、美观度的重要因素。常见的笔记本电脑外壳的材料有合金外壳和塑料外壳,合金外壳最好选用___________(填序号); 此外,笔记本电脑的外壳还有碳纤维、聚碳酸酯PC和ABS工程塑料,其中塑料属于_____________材料;
A 光泽好、耐磨、易加工的18K黄金
B 强度好、密度小且腐抗蚀性好的硬铝
C 韧性好、硬度大的锰钢
(2)笔记本电脑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也可以待机工作,主要是靠里面的电池供电,此时使用笔记本观看微课时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_____(用→表示);
(3)笔记本最早使用的是镍镉电池,充电过程是电池内部的Cd(OH)2与Ni(OH)2在通电时反应生成了NiO2和一种金属以及一种常见溶剂,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反应前后镉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最早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元素。碳元素在地球上虽然广泛分布,但其含量不足 0.03%。
碳元素是一切有机体骨架的组成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约占 18%。主要以有机含碳化合物形式存在,如糖类、蛋白质等。人体中的无机含碳化合物种类较少,在血浆中主要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H2CO3/HCO3-)的形式存在,人体细胞通过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碳元素在人体内的另一种无机形式。
迄今为止,发现了 15 种碳原子,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如图 1 所示的同一个“格”,其中 C-12 和 C-13 属于稳定型,考古研究中,通过测定 C-14 含量估算古物的年代。
20世纪起,人类对碳元素的认识突飞猛进。下表列出了与之相关的主要事件。碳的这些新型结构的发现和性能研究的发展,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 40 年代 | 1967 年 | 1969 年 | 1985 年 | 1991 年 | 21 世纪 |
事件 | 发现C-14 | 发现六角金刚石和单斜超硬碳 | 发现银白色的白炭 | 发现富勒烯的第一个成员C60(图 2) | 发现碳纳米管(图 3) | 从石墨中剥离出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石墨烯(图 4) |
(1)碳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
(2)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 C-12 和 C-13 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质子数不同 B 电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3)C60 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升温至260℃时,对比___________的实验现象,能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4)实验过程中,欲使②中的红磷燃烧,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K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K2SO4,一定没有Na2CO3
B.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KCl
C.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D.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3种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下图是工业生产中一种以食盐水和氯酸钠(NaClO3)为原料制备二氧化氯的工艺原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氯可用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
B.氯化钠电解槽产生的气体单质为O2和Cl2
C.该流程中氯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4价
D.二氧化氯反应器中的反应为: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不正确的是( )
A.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 将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C.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D.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 t2℃时的溶液 I、II 各 100g,溶液 I 中含物质甲 50g,溶液II是物质乙的饱和溶液。物质甲、乙(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2℃时,溶液 I 是甲的饱和溶液
B. t2℃时,溶液 I 中甲的质量分数为 50%
C. t2℃时,溶液 II 中含乙 37g
D. 从 t2℃降温至 t1℃时,乙不会从溶液 II 中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