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蜡烛燃烧”、“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观察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 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化学变化
C. 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 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体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苏省常熟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试管在化学实验中常与其他仪器和药品同时使用(图中其他仪器和药品略去).如图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相对应且正确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B.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的初始阶段
C.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D.给液体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河南省九年级9月月考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①氯酸钾受热分解 ;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③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
④硫在空气中燃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重庆八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如图是 6 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粒子的化学符号:E: ,F: ;
(2)易失电子的粒子是 (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原子是 ;
(3)写出 BE 形成物质的名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重庆八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
A.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2CO2+3H2O
B.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Fe3O43Fe+4CO2
C.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D.铜器在空气中生锈:2Cu+O2+H2O+CO2═Cu2(OH)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重庆八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重庆山峡博物馆最近启用新购置的“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将文物放入该机器内(氮气浓度:99.99%),密封三天,好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在该机器内的工作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难溶于水
B.高浓度的氮气能抑制菌类的生长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D.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04年4月,南昌某化工厂一液氯罐发生泄漏,造成多人中毒。小龙同学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上网,查找氯气的资料,得知:常温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剧毒,能溶于水,且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可归纳出:
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氯泄漏时,下列防御自救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B.逃生时应往高处逆风跑
C.逃生时应往低处顺风跑
(3)液氯泄漏后,消防队员可向空气中喷洒____________以减少空气中氯气的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四川省富顺县童寺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两瓶水样,分别为纯水和硬水,请你参与小雯同学对水的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净化水,其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
(2)小雯采用区别纯水和硬水的方法是:分别取样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析出的是硬水。请你设计另一种方法(简述步骤、现象和结论): ;
(3)小雯在做实验时,发现硬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少量气体。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①将生成的气体通入 中,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反馈与应用]通过上述实验得到启发,在家里可用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四川省自贡市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其反应化学表达式为 ,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