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产生了兴趣.同学们决定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该混合气体成分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查阅资料】
a.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b.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c.H2+CuO$\frac{\underline{\;\;△\;\;}}{\;}$Cu+H2O;
d.CO+CuO$\frac{\underline{\;\;△\;\;}}{\;}$Cu+CO2
【实验过程】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并进行了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混合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装置D中的药品为浓硫酸.
(3)同学们通过观察装置E、F中的现象后,证明了混合气中含有氢气.为了证明第四种气体的存在,可用装有澄清石灰水(填试剂名称)的装置G.
【实验结论】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
经过讨论,同学们将图1中装置C~H进行了简化,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所示:
其中,干燥管中碱石灰的作用为除去混合气体中剩余的CO2和水蒸气,烧杯上能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进一步证明第四种气体的存在实验操作是将烧杯倒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分析 (1)根据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和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判断混合气体中的气体;
(2)CD装置应是除去(1)中所验证的气体;
(3)根据E中氧化铜变红、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判断混合气体中其余气体;
【实验反思】根据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做出判断;根据剩余的氢气和一氧化碳可以燃烧判断烧杯中的现象和最后一步实验操作.

解答 解:(1)由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和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特点可知,混合气体中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混合气体中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C装置中应是浓氢氧化钠,目的是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D装置中应是浓硫酸,目的是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故答案为:浓硫酸;
(3)E中氧化铜变红,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或氢气或二者的混合气体;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氢气,因为氢气还原氧化铜可生成水;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因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可生成二氧化碳;同时E中的变化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实验反思】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其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氧化钙可吸收水蒸气.在尖嘴处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若烧杯壁上有小水珠(或水雾),则证明有氢气,因氢气燃烧生成水;将烧杯倒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因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混合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浓硫酸;
(3)澄清石灰水;
实验反思:(3)除去混合气体中剩余的CO2和水蒸气
(4)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将烧杯倒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点评 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常见气体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性质,同学们要具有综合的化学知识才能做好此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如图是四个错误的实验操作,请指出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加以改正.

(1)图A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污染药品,改正方法为用药匙取用;
(2)图B可能造成的后果为碰破试管底部,改正方法为试管平放,将锌粒置于试管口,再缓缓将试管直立;;
(3)图C可能造成的后果为试剂瓶中药液被污染,改正方法为瓶塞倒放;
(4)图D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污染滴管或造成试剂污染,改正方法为滴管应竖直悬空置于试管正上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如图,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①②.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严禁烟火(或保持通风) (写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有一包粉末由碳、铁、铜组成,为测定其中铜的质量分数,小明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I、称取mg粉末,放入烧杯中加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滤渣质量为m1g.
Ⅱ、将所得的滤渣按如图进行实验:

①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A、B、D中装入药品,称量B中滤渣及玻璃管共为m2g,然后连接A、B、C,打开a通入一段时间N2,然后关闭a,连接C、D,点熄B处酒精灯至完全反应,关闭b.
Ⅲ、熄灭B处酒精灯,打开a,缓慢通入一段时间N2,冷却至室温后,称量B中固体及玻璃管的质量为m3g.
试回答:
(1)步骤I中证明稀盐酸已过量的方法是:无气泡产生.
(2)装置C的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被倒吸.
(3)若按测量数据,Cu的质量分数为$\frac{4({m}_{3}-{m}_{2}+{m}_{1})}{5m}×100%$.
(4)小丽认为称量D的增重量,也可求出铜的质量分数,则D中盛装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小明却认为这样测量会带来很大的误差,原因可能是①二氧化碳可能没有完全被吸收,②D装置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某化学实验小组在盐的化学性质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此时观察到A试管内的试验现象是(1)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束后,将B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后取其滤液再与A试管内物质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再次过滤,得到不溶物和滤液A,小组同学对滤液中的离子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滤液中含有什么离子?
A同学:含有Na+、Cl-、OH-、CO32-
B同学:含有Na+、Cl-、OH-、Ca2+
C同学:含有(2)Na+、Cl-、OH-(填离子符号)
【实验探究】B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由此B同学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不成立,A同学的猜想成立.
【评价与交流】请你评价B同学的结论(3)只能证明不含有氢氧化钙,不能证明有无碳酸钠.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B同学在验证自己的猜想时,若做完加碳酸钠的实验后,重新向滤液加入足量的另一种试剂(4)HCl(填化学式),既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确定滤液中的离子成分,同学们最终确定了滤液的成分.
【归纳与总结】两种可溶性物质反应后溶液中离子的组成最简单的情况是这两种可溶性物质(5)恰好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蜡烛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白烟,点燃这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复燃,这是因为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将液态空气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立即冒出大量气泡,把一根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小木条火焰熄灭;过一会儿再把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此时小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据此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液氮的沸点比液氧的沸点低(填“高”或“低”)导致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2)“过一会儿,小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其原因是氧气蒸发出来,可以支持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将下列家庭常用的调味品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B.食醋C.蔗糖D.芝麻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小明通过实验定量测定厨房中白醋里醋酸的含量.
【实验原理】
在一定量的待测酸的溶液中逐滴加入已知质量分数的氢氧化
钠溶液,直到酸碱正好完全反应.根据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多少就可以求出待测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实验步骤】
①取12.0mL白醋(密度近似为1.0g/mL),倒入反应容器中,加入20mL蒸馏水稀释.
②量取45.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近似为1.0g/mL),逐滴滴加该氢氧化钠溶
液到稀释后的白醋中,同时不断地搅拌反应容器中的溶液.滴至恰好完全反应,剩余氢氧化钠溶液5.0mL.
【交流反思】
(1)在实验步骤①中,加适量水稀释白醋,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是因为没有影响.因为中和反应发生时是酸溶液中的溶质与碱在发生反应,水并没有参与反应.
(2)在实验步骤②中,确定醋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方法是实验前向醋酸中滴数滴酚酞试剂,当加入碱液体且过量一滴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醋酸和氢氧化钠已完全中和.
(3)测定过程中,溶液的pH随所滴加的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下列曲线中,符合上述实验
的是C.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白醋里醋酸的含量.
【拓展延伸】氢氧化钠和醋酸的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中和反应,小明推理得出: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
是中和反应,请举例说明小明推理的正误:CO2+2NaOH═Na2CO3+H2O.(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