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金属时,能用作保护气的一组气体是
A. H2、CO B. N2、O2 C. N2 .Ar D. CO2、CO
C 【解析】 试题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能做保护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能做保护气。故选C。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2.3原子的构成同步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
A中m=7,则X=________;B中y=12,则n=________。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172BA2 【解析】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总和,故X=2+8+7=17;Y=2+8+n,n=2;A物质易得到1个电子,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1甲,B物质易失去2个电子, 在化合物中显+2价,化合物中通常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故A与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A2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甘肃省陇南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断血流滴丸主含有木犀草素(化学式为C15H10Ox,)等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止血、抗菌、抗炎及免疫等药理活性。已知木犀草素的相対分子质量为286,请计算
(1)x的值为____________
(2)木犀草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6 62.9% 【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理解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木犀草素(化学式为C15H10Ox)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10+16x=286.x=6;故填:6; (2)木犀草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62.9%。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空气的成分 题型:填空题
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丙三个小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乙同学: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进水,其原因是 。
(3)丙同学: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然后完成乙同学的实验,得到了与甲同学相同的实验结果。
(1)1/5 4P+5O22P2O5 (2)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 (3)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钠 【解析】 试题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4P+5O22P2O5 。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进水,其原因是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空气的成分 题型:填空题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工业上用空气为原料来生产大量氧气,其原理是 ________.
(2)下列行为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________ .
A.燃煤火力发电 B.治理工业扬尘 C.露天焚烧垃圾 D.太阳能发电
(3)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________ (填序号)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BD;ABD 【解析】 (1)工业上用空气为原料来生产大量氧气,其原理是将空气过滤,在压缩成液态,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2)A.直接用煤作燃料,产生大量的烟尘,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B.工地扬尘是造成PM2.5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制工地扬尘是解决PM2.5增加的方法之一;C.在露天焚烧垃圾可以产生烟...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空气的成分 题型:单选题
“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N2、20%以上的O2、还有CO2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 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熄灭
C. 可以采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方法,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人造空气”若只含有O2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C 【解析】 A、空气中氮气的含量为78%,“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选项错误;B、“人造空气”含有20%以上的O2,接近空气中氧气含量,故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熄灭,选项错误;C、“人造空气”含有20%以上的O2,接近空气中氧气含量,可燃物可以燃烧,故可以采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方法,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项正确;D、氧气能供给人体呼吸,但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练习:2.2.1 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题型:实验题
常温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1)A中固体逐渐减少,发生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C中有气泡,溶液颜色________.
物理变红 【解析】 (1)A中固体逐渐减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练习:2.1.2氧气的制取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玻璃导气管的使用图示正确的是(省略夹持和加热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年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练习:2.1.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题型:单选题
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
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木炭插入集气瓶前应用酒精灯内焰加热到其发红
B. 当木炭发红后应将其迅速插入集气瓶中部
C.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红光
D.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D 【解析】 A、木炭插入集气瓶前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到其发红,错误;B、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防止氧气受热扩散,正确的操作应是从上到下慢慢插入,使之与氧气充分接触,错误;C、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错误;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正确。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