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
(2)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与用途进行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4)根据高锰酸钾分解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写出符号表达式即可;
(5)根据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进行分析;
(6)①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②根据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7)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点燃硫的时候,可观察到硫先融化为液态然后开始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合反应;在实验前,集气瓶内会提前预留少量的水,其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实验不能直接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因为生成气体,压强变化不大进行分析;
(8)选用了图4中仪器A、D、E、F、I设计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还需要带单孔塞的导管.
解答 解:(1))工业制氧气的过程中,只是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图中仪器名称:a是试管,b是集气瓶;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是固液常温型反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4)高锰酸钾分解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5)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用如图2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管口通入;
(6)①若用装置B制氧气,反应通常很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更换部分仪器,控制液体的加入速度;减小过氧化氢浓度等;
②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加热等;
(7)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点燃硫的时候,可观察到硫先融化为液态然后开始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合反应;在实验前,集气瓶内会提前预留少量的水,其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实验不能直接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因为生成气体,压强变化不大;
(8)选用了图4中仪器A、D、E、F、I设计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还需要带单孔塞的导管;
故答案为:(1)物理;(2)试管;集气瓶;(3)B;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E;(4)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5)b;(6)①AD;②AB;(7)①AC;②S+O2$\frac{\underline{\;点燃\;}}{\;}$SO2;③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④能;生成气体,压强变化不大;(8)H.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氮气 | 氧气 |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铜网 |
B | 氧化钙 | 碳酸钙 | 加水溶解、过滤 |
C | 氯化亚铁溶液 | 氯化铜溶液 | 加过量铁粉,过滤 |
D | 氯化钠溶液 | 氯化镁 | 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适量稀盐酸至溶液PH=7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要解决的问题 | 所用方法 | |
A | 土壤呈酸性 | 撒适量的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
B | 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CO | 点燃 |
C | 干燥湿润的CO2气体 | 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
D | 鉴别羊毛织物与腈纶织物 | 燃烧后闻气味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甲同学 | 乙同学 | 丙同学 | 丁同学 | |
所取石灰石样品质量(g) | 10 | 10 | 10 | 10 |
加入盐酸的质量(g) | 20 | 30 | 45 | 50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6 | 4 | 1 | 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安全门和安全疏散通道禁止堆放杂物 | |
B. | 在建筑物中设计防烟排烟系统 | |
C. | 为节约成本,应尽量少使用消防安全标志 | |
D. | 提高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自防自救能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