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某同学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一定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内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②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正确排列步骤是②①③.
(2)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如图2能正确表示的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B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4)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含量低于标准值,请问: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起的?装置漏气,红磷不足;
(5)某同学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后,水(能否)不能进入集气瓶.请说明原因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随氧气的消耗而减小.

分析 实验应该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如果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都能够导致进入广口瓶中的水不到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 解:(1)实验正确排列步骤是:②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①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一定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内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故填:②①③.
(2)因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因此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如图2能正确表示的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B.
故填:B.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4)如果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都能够导致实验后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含量低于标准值.
故填:装置漏气,红磷不足.
(5)因为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随氧气的消耗而减小,所以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后,水不能进入集气瓶.
故填:不能;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随氧气的消耗而减小.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在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试回答:
(1)写出用字母表示仪器的名称:
a试管,b酒精灯,c铁架台,d集气瓶,e水槽.
(2)指出装置图中5处主要错误,并用简明的文字说明改正方法
错误之处     改正方法
A试管口斜向上倾斜,A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
B导管伸入试管太长,B导管伸入试管以刚露出橡皮塞为最好;
C导管口没有塞棉花,C导管口应该塞一团棉花;
D酒精灯内的酒精过多,D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3;
E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E应该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3)制取氧气前要先检验装置气密性,目的是防止装置漏气而收集不到气体.
(4)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其目的是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炸裂.
(5)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顺着导管倒流到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做法有害身体健康的是(  )
A.学生营养餐提供牛奶、馒头、蔬菜等
B.用棉花和某些合成纤维制衣服等
C.用甲醛或硝酸汞溶液浸泡海产品
D.青少年适当食用含钙、铁化合物的保健品来补充人体所需的钙、铁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实验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步骤1:水槽中放有一定量热水,水面下a处放一小块白磷,此时观察到白磷不燃烧.
步骤2:在乙中放入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立即将甲倒扣在乙上.此时观察到甲中水面下降,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实验2】浓盐酸的性质
步骤1:a处放一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乙中放入浓盐酸,立即将甲倒扣在乙上.此时观察到试纸变为红色.说明浓盐酸具有的性质为挥发性、酸性.
步骤2:将试纸取出,立即向水槽中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时观察到红色溶液逐渐变为无色.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乙中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氯原子Cl;
(2)2个钠离子2Na+
(3)3 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4)硫化氢中硫元素显-2价H2$\stackrel{-2}{S}$;
(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Fe2O3  ③只有Fe(OH)3④是Fe2O3与Fe(OH)3的混合物
⑤是Cu与Fe2O3的混合物  ⑥是Cu与Fe(OH)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
(1)2Fe(OH)3$\frac{\underline{\;\;△\;\;}}{\;}$Fe2O3+3H2O
(2)白色无水CuSO4遇水变蓝;
(3)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Cu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1进行实验.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③④⑥(填猜想中的序号).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丙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3)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上面右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表:
反应前反应后
Ⅰ组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Ⅱ组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g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g
【交流讨论】
(1)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排净装置中的空气.
(2)选择Ⅰ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⑤组(填序号).
(3)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反思评价】戊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图2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上面右图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化学课上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碳酸钠溶液和A溶液反应的实验,有沉淀产生,同学们对浑浊液过滤,得到澄清滤液.第二小组甲、乙、丙三位同学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探究一】A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相关资料】Ⅰ.CaCl2+Na2CO3 CaCO3↓+2NaClⅡ.CaCl2溶液呈中性
(1)【提出假设】第二小组同学认为A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
①是Ca(OH)2     ②是CaCl2
(2)【设计实验】第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变红色
假设①正确. 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第一小组同学肯定了他们的实验结论.
【探究二】若A溶液的溶质是Ca(OH)2,则反应后过滤所得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假设】

(3)甲的合理猜想可能只含有氢氧化钠;丙的合理猜想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交流讨论】
(4)甲、乙、丙同学用以下试剂实验,无法排除任一猜想的是A(填标号).
A.无色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钙        C.碳酸钠
【实验验证】
(5)甲、丙两位同学分别取少量过滤后所得的澄清滤液于一支试管中,甲同学向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自己的猜想是错误(填“正确”或“错误”).丙同学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同样也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填“正确”或“错误”).
(6)乙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猜想不成立
你认为乙同学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不正确,其理由是因为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入的稀盐酸较少,如果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则没有气体产生.若乙同学的猜想是成立的,请你写出正确的验证方法(包括步骤、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取样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已知某NaCl样品中含有Na2CO3杂质,为测定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同学们通过交流后达成共识:加入某种物质与样品中的Na2CO3反应,通过测量某一生成物的质量来计算Na2CO3的质量,从而测定出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于是探讨出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一定量样品配成溶液后,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测量生成沉淀的质量.
(1)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所滴加的CaCl2溶液要足量的原因是将Na2CO3完全反应掉.
(2)测量生成沉淀的质量:对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填一实验操作名称)、洗涤、烘干、称量.
【方案二】:往一定量样品中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测量生成CO2的质量.实验装置如图1:(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3)样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Na2CO3═Na2SO4++H2O+CO2↑,
(4)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5)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换成稀盐酸,测定的Na2CO3含量会偏高(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6)对装置图1中乙装置部分的改造可行的是图2中B(填序号).

【方案三】:如果让你选择与上述不同类别的物质来实验,你会选用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来与Na2CO3反应.
【拓展】欲除去NaCl样品中含有的Na2CO3杂质,最好选用的试剂是D(填序号).
A.水        B.稀硫酸       C.CaCl2溶液      D.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2012年4月17日是第4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下列不符合“节约资源”做法的是(  )
A.用篮子代替塑料袋B.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C.使用节能灯泡D.节约每一滴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