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下列关于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能直接构成物质B.它们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C.它们都是电中性的粒子D.它们都是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 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
B、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进行解答;
C、根据离子是带电的微粒进行解答;
D、根据微粒的基本特征分析回答.

解答 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A正确;
B、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单个离子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原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B不正确;
C、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故C不正确;
D、分子、原子和离子在不停地运动.故D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的难度不大,正确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征和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蒸馏水和矿泉水:硬水B.金刚石和石墨:碳单质
C.生铁和塑料:合成材料D.氧化钾和碳酸氢铵:盐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H2O;      
(2)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CO2
(3)最简单的有机物C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以下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乙(填“甲”或“乙”).
(3)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B.
②向B中溶液再加入30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先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甲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因此全部溶解,冷却后溶解度变小,又有部分固体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现有铜、镁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欲测定其组成,现取该混合物粉末8g放入烧杯中,将140g稀硫酸平均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数据记录如图,通过计算,求:
(1)该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是52.5%.
(2)计算所用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若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来配制本实验中所用的稀硫酸,除了要用到①③外,还需要下列仪器中的④⑦(填仪器的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它的溶解度就是多少克
B.搅拌、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率,但不能使它的溶解度增大
C.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成正比
D.固体、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在试管中加入约2mL的硫酸铜溶液,然后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然后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蓝色沉淀溶解,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Cu(OH)2+2HCl═CuCl2+2H2O,这两个反应的基本类型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概念符合图关系的是(  )
XYZ
A溶液溶剂溶质
B分子原子离子
C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
D氧化物单质纯净物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春暖花开,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同学们自发组织到郊外游玩、野炊.他们携带了铁锅、食盐、食醋、面条、西红柿、去污粉(有效成份为碳酸钠)等必备物品.
(1)同学们在游玩时常闻到花香的气味,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在携带物品过程中,小刚同学不慎将装食盐、去污粉的瓶子混淆了.有的同学建议,用所携带物品中的食醋(填名称)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3)野炊时,小明生火后,小心地调节铁锅到合适的高度,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B(填字母序号).
A.避免铁锅被烤坏    B.使用外焰加热      C.避免做汤时溅出
(4)野炊结束时,小辉用干布抹去铁锅表面的水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铁锅生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