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BD(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AC.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碳封存(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结合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来分析;
(2)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3)根据表格数据来分析;
(4)根据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分析判断;
(5)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碳循环来分析.

解答 解:(1)有题干信息可知,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所以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故填: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2)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故填:ABD;
(3)1900~19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但是温度呈下降趋势;1940~198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大,但是温度变化不明显,二者均能支持小威说法;故填:AC;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或将碳封存起来;故填:碳封存(答案合理);
(5)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错误;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故正确;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故正确;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并不能完全自我修复,超过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就会引发自然灾害,故错误.
故填:B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降低二氧化碳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表示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B.表示探究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C.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表示20℃时,向一定量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已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20L天然气(CH4)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可能是(  )
A.10LB.15LC.40LD.50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实验室有一瓶长期存放的氢氧化钠固体,由于保管不当已经变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欲通过实验测定其变质的情况.实验过程如下,取样品12.5g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40g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得到148.1g溶液.
(1)试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实验后同学们做了认真的反思,一是普遍感受到合理保存药品的重要性,二是有同学觉得有必要验证一下所加140g稀盐酸是否过量,并征集了如下三个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一、测溶液pH 二、滴加Na2CO3溶液 三、滴加AgNO3溶液 
实验操作(先取适量实验后的废液与容器中)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有气泡冒出  
 实验结论稀盐酸已经过量 
请助其完成实验报告,并选出其中在设计上不可行的方案,并简要说明理由:方案三不合理,因为NaCl与AgNO3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有HCl存在
还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上述实验在操作中也存在错误的地方,请帮他指出:方案一,将pH试纸浸入溶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结合你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看,三大循环中有一种变化与另外两种变化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循环是水循环,这种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 的运动引起的.
(2)从微观角度看,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3)如图1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图中a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其名称为光合作用.
除此以外,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另一主要途径为海水吸收,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②请各举一例实现图中所示的物质变化,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变化b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点燃\;}}{\;}$2H2O     变化c化学方程式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变化d化学方程式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
(4)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提出: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现行空气质量日报中,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A(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物    D.可吸入颗粒物   E.臭氧
②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不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氧气(或二氧化碳太少,地表生物将遭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甚至地球也可能会变成冰球等)
③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增强对CO2的吸收,别一个是减少排放.“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B(填序号)
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
B.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C.减少使用私加车次数,多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
D.开发新能源,逐渐取缔直接利用化石燃料的历史
(5)研制和开发不含碳并可工业生产的清洁能源,一直是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液氨被人们被为一种潜在的清洁燃料.
①在实验室中为探究氨气的性质,常用碱石灰和硫酸铵两种固体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取氨气.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A(填字母序号,下同)在C、D、E 三种装置中,收集氨气应选择D  若用装置F 收集氨 气,则应将d(填如图2“c”或”d”)与发生装置相连接.
②如图3是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开始前,应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方法是:关闭活塞,将导管一端浸在水中,双手紧捂锥形瓶,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装置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变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按要求填空:
(1)分别写出两个含有“钅”字旁、“石”字旁和“气”字头的元素名称,同时将其相应的元素符号写在(  )内:
①“钅”镁(Mg);铁(Fe);
②“石”碳(C);硫(S);
③“气”氧(O);氢(H);
(2)写出由①②③中六种元素中的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化学式CO2、MgO、CH4(写出三种即可);再写出由上述六种元素中的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化学式O2(写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1)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试管破裂.
(2)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污染别的试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如图所示是固体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70℃,KNO3的溶解度为144
B.70℃,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59%
C.可通过升温的方法使B点处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A、B、C三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依次为C>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石油等都属于混合物
B.KNO3、CO(NH22都属于复合肥料
C.CH4、CH3COOH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D.锌、铁元素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