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实验室制取少量甲烷,可用少量无水醋酸钠(CH3COONa)和碱石灰(NaOH和CaO的固体混合物)的混合物加热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束后,大家将反应后的固体加入适量水中,经充分溶解、过滤后得到大量滤渣,小明认为这些滤渣中一定含有碳酸钙,还可能含有CaO。经讨论,大家否定了CaO的存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接着大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经讨论,同学们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NaOH,其原因是_________。他们对滤液中含有的其他溶质进行了猜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CO3;猜 想二:Ca(OH)2
[设计并实验]实验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溶液呈碱性。小明认为该实验没有必要做,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实验二: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三: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猜想_________成立。
[反思应用](1)实验二中 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
(2)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因此,, 在点燃前要注意安全,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答案】 无论反应物中NaOH是否有剩余,CaO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会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 同意,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 无明 显现象 二 为了防止稀盐酸量太少,只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碳酸钠反应,无法得出实验结论 检验气体的纯度(或验纯)
【解析】
CaO能与水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没有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
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探究时,由于不管反应物中NaOH是否剩余, CaO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会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
[设计并实验]
因为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实验一没有必要做;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二中,由“猜想一不成立”可知,滤液中不含Na2CO3 ,则加入过量稀盐酸后,观察到无明显现象;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实验三中向滤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确定滤液中有氢氧化钙,猜想二成立。
[反思应用]
(1)实验二中,为防止稀盐酸量太少,只和氢氧化钠反应,无法与碳酸钠反应,因此加入的稀盐酸要过量;
(2)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有可能引起爆炸,因此要先验纯,消除安全隐患。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且A、B、C、D、E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已知A物质中含有三种元素:B是单质,其组成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四:物质C农业上用来配制波尔多液;D、G两种物质类别相同,且D在空气中易潮解、变质,试回答:
(1)写出化学式;C_____、D_____、E_____。
(2)物质G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
(3)A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将一定质量的B放入C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滤液中一定不含有_____,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S-诱抗素是一种植物的生长平衡因子,是所有绿色植物均含有的纯天然产物,对光敏感,属强光分解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15H20O4。下列关于S-诱抗素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S-诱抗素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1
B S-诱抗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4
C S-诱抗素由39个原子构成
D S-诱抗素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碳酸钾是农家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兴趣小组对碳酸钾的化学性质探究如下。
(比照实验)小组同学根据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 | Ⅰ | Ⅱ | Ⅲ |
步骤 | |||
现象 | 无色溶液变红色 | 左边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右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产生白色沉淀 |
(继续探究)
实验Ⅳ:向实验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实验梳理)
根据上述实验总结碳酸钾的化学性质(除实验Ⅰ外都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
实验Ⅰ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Ⅳ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6)完善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在横线上方填写的数字为_____________。
(7)通过上面的四个实验不难发现,碳酸钾与碳酸钠的的化学性质很是相似。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草木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结构
B所有可溶性盐溶液的pH=7
CCO32-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D草木灰可与尿素混合施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江西共青团发文“流水配人家,夕阳追山峰,家乡藏美食。江西100个县的代表菜尽在百县百味”。其中的化学知识值得挖掘:
(1)新建的“鳅鱼钻豆腐”是南昌民间长久流传的一道名菜。豆腐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钙,此处的“钙”指的是______(填“原子”“元素”或“单质”);青菜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
(2)永修县一带酒席宴上出的第一道菜必为“东坡肉”。捆绑东坡肉的稻草属于__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生活中我们常用_________法区分羊毛和涤纶;
(3)吉安县的薄酥饼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生产历史,具有薄、酥、香、甜脆五大特色,其原料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取一定量的淀粉与19.2 g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6.4 g二氧化碳和9.0 g水,则参加反应的淀粉的质量为_________g,淀粉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某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这种气体难溶于水
B.乙:液体能从容器侧壁的孔中喷出,说明液体对侧璧有压强
C.丙:a吸引大头针比b多,说明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D.丁: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测定某化工厂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废水中的其他成分不与铁发生反应)。
(1)反应共生成氢气____________g。
(2)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小丽在学习了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提出如下疑问:为什么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而氯酸钾却不需要?
①你认为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在试管口塞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小刚分别观察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发现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变黑,棉花团上有黑色颗粒物,而用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后的试管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需不需要塞棉花团与反应物的物理性质有关。
②你认为小刚所说的物理性质是指________,棉花团上的黑色颗粒物最可能是________。
A 高锰酸钾 B 锰酸钾 C 二氧化锰
小华认为除了反应物的物理性质还可能与其化学性质有关,于是查阅资料,发现高锰酸钾相比氯酸钾更具有可燃性,且容易发生爆炸。
(2)在学习完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取氧气后,赵老师提问: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有那些优点,于是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③写出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相比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优点_______。
在比较了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条件后,小刚提出疑问,有没有一种既不需要加热,又不需要催化剂的制取氧气的方法。
老师告诉同学们潜水员在海底呼吸用的氧气就是用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叫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制取的。
于是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④进行上述实验,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
⑤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液体未流下,原因是_______
⑥待充分反应后,取少量反应液加几滴酚酞,发现溶液变红,写出锥形瓶里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3)小明查阅资料还发现,海底潜水员呼出的气体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氧气,关于反应最终生成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如下猜测。
⑦猜测一:氢氧化钠 猜测二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测三:_______
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⑧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a 仪器的名称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⑨二氧化碳通入到烧杯中,发现蜡烛先熄灭,随后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燃烧起来,以此得出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⑩a 中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未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燃烧具备的条件________,以此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和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