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课堂上老师完成了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后,又对浑浊液体过滤得到澄清滤液,向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显红色,接着老师提出了“溶液里可能含有那些溶质”的问题,同学们踊跃猜想,
(1)滤液显
 
性.
(2)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甲同学的猜想是;溶质为NaOH
乙同学的猜想是;溶质为NaOH和 Ca(OH)2
丙同学的猜想是;溶质为 NaOH、Na2CO3
丁同学的猜想是:溶质为NaOH、Ca(OH)2和Na2CO3
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
 
 同学的猜想,理由是(填方程式)
 

(3)请设计实验证明乙同学和丙同学的猜想.并填入下表:
序号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结论

乙同学
乙同学的猜想
正确

丙同学
丙同学的猜想
正确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不能共存;
(3)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向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显红色,说明滤液显碱性.
故填:碱.
(2)丁的猜想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因此不能共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填:丁;Ca(OH)2+Na2CO3═CaCO3↓+2NaOH.
(3)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方法为:
实验过程:取滤液适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实验现象: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证明丙同学的猜想方法为:
实验过程:取滤液适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物质与盐酸相遇会产生气泡,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
A、碳酸钙B、铁C、小苏打D、食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现将14.5g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待反应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9.7g.请计算:
(1)生成氧气多少克?
(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二氧化锰多少克?(正确写出计算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我会写
物质名称
 
 
 
氧化钙
 
化学式
 
CuSO4
 
 
俗称大理石
 
食盐
 
熟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写出A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结论:
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4)你认为
 
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
 

(5)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写出一个即可)因此,如果
 
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10g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实验前测得烧杯和稀盐酸的总质量为134.4g,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和其中剩余物的质量为141.1g,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在实验室中氧化氢(H2O2)溶液制取氧气,请帮助他计算:
(1)过氧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3)若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136g,完全反应后能制取氧气多少克?(要求写计算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厨房中用什么性质鉴别酱油和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