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下列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木柴燃烧B.葡萄酿酒C.冰雪融化D.生石灰吸水放热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木柴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葡萄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冰雪消融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生石灰吸水放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甲是蒸发溶液的实验,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活塞后,白磷在水中燃烧.比较打开活塞前后的现象,证明白磷燃烧需要氧气;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写出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烧杯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3)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元素(填“元素”、“分子”或“原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细铁丝可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
(3)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CO.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举一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在法庭医学分析上常用马氏砷法来证明受害者是否为砒霜(Ab2O3)中毒.用锌和盐酸与试样混合在一起,若试样中有砒霜,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砷化氢(AsH3)、氯化锌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Zn+12HCl+As2O3═2AsH3+6ZnCl2+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图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读取液体体积
C.
测溶液pH
D.
稀释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选用合适的试剂,用化学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的杂质).
(1)O2(CO2)氢氧化钠溶液;
(2)Cu(Fe)稀盐酸(或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分析选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丁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把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加入稀硫酸中,甲、丙表面有气泡产生,乙无变化;再把甲放入丙的硫酸盐溶液中,甲表面析出丙.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丙>甲>乙>丁B.甲>丙>乙>丁C.乙>甲>丙>丁D.丁>甲>丙>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  )
A.红磷B.硫磺C.木炭D.蜡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