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量取47毫升的水,应选用下列(  )
A.100毫升的量筒B.100毫升的量筒和滴管
C.50毫升的量筒和滴管D.50毫升的量筒

分析 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故做某实验量取47mL的水,应选用的量筒是50mL,当加入的液体量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滴管滴加液体.
故选:C.

点评 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量程的选择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证据,从而归纳出相关结论是科学上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实验现象和对应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试管①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②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具有还原性
B.
铁丝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无色,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C.
烧杯中的红色溶液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9.将氯化钠和硫酸钠固体混合物共25g完全溶于水后,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416g,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洗净、烘干得到23.3g沉淀.计算:
(1)所加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工厂的原料Fe2O3(粉末状)中混入了铜粉,现要测定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可用多种方法.请按测定步骤依次选择下列所示的实验步骤(填编号字母),要求列举3种方法,并写出其中一种方法所对应的铜粉质量分数表达式(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
可选择的实验操作步骤有(可重复选用):
A.用天平称取混合物m1(g);    B.在空气中充分加热m1(g)混合物;
C.将m1(g)混合物加到足量的氯化锌溶液中;  D.将m1(g)混合物加到足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E.小心过滤;   F.在高温加热m1(g)混合物的条件下通入充足的CO; G.根据混合物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  H.用天平称量冷却后的混合物质量m2(g); I.用天平称量洗涤、干燥后的滤出物质量m3(g)
(1)方法一: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依据固体增加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出铜的质量,得到铜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为:A、B、H、G
(2)方法二: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依据置换出的银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出铜的质量,得到铜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为:A、D、E、I、G
(3)方法三: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依据固体减少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出氧化铁的质量,然后得到铜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为:A、F、H、G,
(4)方法三所对应的铜粉质量分数表达式$\frac{10{m}_{2}-7{m}_{1}}{3{m}_{1}}$×100%.(任意选取一个,但必须与所填写的方法相对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A、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7:2,A、B元素的质量比7:3,则该物质是(  )
A.A2BB.A2B3C.AB2D.A3B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Ag、Zn、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请分 析回答:

(1)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C中实验现象是铜片表面附着一层银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由实验A、B、C可推断出Ag、Zn、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n>Cu>Ag.
(2)向C完全反应后的试管里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片,D试管中一定会发生的反应是Zn+2AgNO3=Zn(NO32+2Ag(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完全反应后,将B、D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甲中,无明显现象产生,则烧杯甲中的固体物质是银、铜,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锌、氯化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实验小组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
【探究实验一】酸能否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甲同学进行了实验一,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成了无色,同时测得反应后溶液的pH=2,说明酸能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实验二】酸能否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乙同学进行了实验二,当滴入几滴稀盐酸后发现试管②中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酸不能与难溶性碱反应”的结论.
丙同学对此产生质疑,并利用实验后的物质继续探究
【分析】丙同学测定试管②中上层清液的酸碱度,读出pH=12,说明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
【解释】丙同学由此认为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加入的盐酸太少.
【验证】丙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后的废液继续实验,将试管②中物质全部倒入一个大烧杯中,静置、再将实验探究一所得溶液逐滴加入其中,能说明酸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白色沉淀慢慢消失.
【拓展】实验探究一、二中,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丙同学将一所得溶液缓慢滴加的过程中,除上述现象外,在大烧杯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由红色慢慢又变成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
A.①④②⑤③B.④①②⑤③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可燃气体安全点燃装置,对此装置的评价和使用错误的是(  )
A.未经检验纯度的气体通过此装置后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
B.此装置防止点燃不纯气体爆炸的原理是使不纯的气体不与燃着气体直接接触
C.要达到安全点燃效果,烧杯内的水可不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
D.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