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本次学生实验后,负责清洁实验室的小雪、小丽、小明和小华四位同学围绕如何处理“废液”展开了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四位同学决定围绕废液的成分开展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该废液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
猜测一:废液为Na2SO4和NaCl组成的混合溶液;
猜测二:废液为Na2CO3和NaCl组成的混合溶液;
猜测三:废液为 组成的混合溶液;
猜测四:废液为Na2CO3、Na2SO4和NaCl组成的混合液.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用试管取一定量的废液,滴加过量的Ba(NO3)2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猜测四”成立 |
②在①的反应液中滴加过量的. | __________________ | |
③将②的反应液静置,继续滴加适量的 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
(1)小丽在【实验探究】的第①步滴加“过量的Ba(NO3)2溶液”,“过量”的理由是 .
(2)小华在【实验探究】操作的基础上,只改变滴加试剂的顺序,也可以把它们鉴别出来.滴加这些试剂的顺序是: 、 、 .(标明用量)
【答案】猜测三:Na2SO4和Na2CO3
【实验探究】
②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③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
【反思】
(1)使Na2SO4和Na2CO3全部沉淀,避免影响NaCl的检验.
(2)过量的稀硝酸、过量的Ba(NO3)2溶液、适量的AgNO3溶液.
【解析】【猜想】
实验中用过的三种物质都有可能成为废液的成分,它们形成的混合物共有四种组成,通过排列组合可知:除已经猜想出的三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是Na2SO4和Na2CO3.
【实验探究】
②在①的反应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在滴加硝酸钡的前提下,形成的一部分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废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即含有Na2SO4;另一部分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有气泡产生,说明废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即含有Na2CO3.
③由于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都是过量的,因此能将废液中已经没有了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它们已被全部除去,同时溶液中含有未反应的稀硝酸,在上述前提下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仍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含有氯离子,即含有NaCl.
因此猜想四成立.
【反思】
(1)小丽在【实验探究】的第①步滴加“过量的Ba(NO3)2溶液”,“过量”的理由是:使Na2SO4和Na2CO3全部沉淀,避免影响NaCl的检验.
(2)若第一步滴加过量的稀硝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废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即含有碳酸钠.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反应液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于反应液中有过量的稀硝酸,在这一前提下,滴加硝酸钡溶液后仍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白色沉淀是硫酸钡,进而说明废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即含有硫酸钠.
由于稀硝酸和硝酸钡溶液都是过量的,因此废液中已经没有了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它们已被全部除去.在此前提下,第三步继续在第二步的反应液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后,仍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白色沉淀是氯化银,进而说明废液中含有氯离子,即含有氯化钠.
因此,小华在【实验探究】操作的基础上,只改变滴加试剂的顺序,也可以把它们鉴别出来.滴加这些试剂的顺序是:过量的稀硝酸、过量的Ba(NO3)2溶液、适量的AgNO3溶液.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花香满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5mL水与5mL食醋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用肉眼看不见,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D.水结成冰,说明分子停止了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金属资源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可以用塑料代替金属制造水管
C.用过的干电池可以随意丢弃
D.回收利用一个铝质易拉罐的成本比新造一个要高,所以不用回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部分铁架台、铁夹省略),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为 ,所用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填图中代号,下同) ,排水法的收集装置为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要 ,然后再 .
(3)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所用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 ,向上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