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备受关注.
(1)将浑浊水变成澄清水的简单方法是过滤.
(2)将澄清后的水煮沸,若出现较多水垢,该水为硬水(选填“硬水”或“软水”).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Cl2;NaClO中Cl的化合价为+1.
(4)不少村镇河沟中藻类疯长,说明水体富营养化,你认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ABCD.
A.化学肥料流失到河中
B.排放的生活污水中有含磷洗涤剂
C.人畜的粪便流失到河中
D.工业废水的排放
(5)地球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1%.爱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可行的有ABD.
A.洗脸、刷牙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B.用洗菜、洗衣的水冲厕所、拖地
C.用洗衣机洗一两件衬衫
D.用残茶水浇灌某些花卉
E.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根据保护水资源和造成水污染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故填:过滤;    
(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转化成不溶性钙镁化合物,故填:硬水;
(3)2NaOH+X═NaClO+NaCl+H2O,反应后含有2个Na原子,2个Cl原子,2个H原子,2个O原子,反应前有2个Na原子,2个H原子,2个O原子,故X中含有两个Cl原子,其化学式为Cl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x+(-2)=0,x=+1,故填:Cl2;+1;
(4)A.化学肥料流失到河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排放的生活污水中有含磷洗涤剂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C.人畜的粪便流失到河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D.工业废水的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故填:ABCD;
(5)A.洗脸、刷牙时随时关闭水龙头能节约用水;
B.用洗菜、洗衣的水冲厕所、拖地能节约用水;
C.用洗衣机洗一两件衬衫会造成水的浪费;
D.用残茶水浇灌某些花卉能节约用水;
E.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会造成水的浪费;
故填:A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净化水的知识、与水有关知识的考查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同学用酒精灯加热盛有固体药品的试管,试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破裂,试分析造成试管破裂可能有哪几种错误操作引起的.(至少答出4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浇花,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B.使用含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C.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D.工业废渣的任意排放,不会污染水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乙.
(2)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乙物质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降温.
(4)要使甲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最简便的方法是降温.
(5)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面粉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如图,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简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①②(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在厂区内禁止烟火(写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请你参与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假设(1)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实验(1)将铜片放入一支开口的试管中,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发现铜片变黑(“变黑”或“不变黑”);
实验(2)将铜片放入一支充满氮气的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不变黑(“变黑”或“不变黑”).
解释与结论:上述实验(1)证实,假设(1)不正确(“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2)证实,假设(2)正确(“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实际上是铜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固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铜+氧气$\stackrel{加热}{→}$氧化铜.
拓展与迁移:既然铜片在空气中加热时,铜片能发生上述化学反应,联系到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也发生类似的反应,证明了金属在空气中点燃或加热,金属都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其它金属,也应该相似.例如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铝的文字表达式是铝+氧气$\stackrel{加热}{→}$氧化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根据以下现象,填写空气中的成分:
(1)小木条点燃后在空气中可以持续燃烧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3)夏天,盛放冰块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如图为某元素的原子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①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P;  
②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