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排空气法收集并验满

C. 取用液体 D. 收集氧气

AB 【解析】 A、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选项正确;B、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助燃也不可燃,故可用点燃的木条验满,选项正确;C、去用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选项错误;D、图中收集氧气时,空气无法排除,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是

A

B

C

D

测定空气中氧气

含量

比较MnO2和Fe2O3

的催化效果

收集氧气并测量

氧气的体积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够达到目的。B. 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因过氧化氢质量分数不同,不能够达到目的。C. 收集氧气并测量 氧气的体积,因进气管太长,出水管太短,不能够达到目的。D.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能够达到目的。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科粤版化学上第一、二章综合检测试卷 题型:实验题

白糖和食盐是家庭厨房常见的物质,白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白糖熔点较低150℃,当温度达到500℃白糖变黑,生成了碳;食盐熔点801℃,沸点1411℃,一般不宜发生分解.

结合题给材料请你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白糖和实验

  方法

    实验过程

    现象与结论

物理方法

________

________

化学方法

________

________

分别加水溶解,品尝有咸味的是食盐,有甜味的是白糖配成溶液,分别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食盐,无明显现象的是白糖 【解析】 物理方法: 食盐和白糖:利用物理性质中的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有甜味的是白糖,所以品尝味道就可以区分白糖和食盐; 化学方法: 食盐的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可以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白糖不能;故分别取两种物质少许,加水溶解,然后向两种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科粤版化学上第一、二章综合检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共筑泉城蓝”,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下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禁止随意焚烧

B.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形成雾霾天气主要原因

C. 为尽情欢度春节,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D. 私家车剧增,也是导致PM2.5增加的重要原因

C 【解析】 试题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H2SO4),在云中形成酸雨,故C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课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之谜单元检测题 题型:简答题

甲同学把少量的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乙同学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倒入装有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甲乙两同学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哪位同学的实验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实验现象不同,甲同学的操作中生成氧气的速率特别快,而乙同学看到平稳的氧气流;乙同学. 【解析】 操作甲不能实现对药品用量及加入速度的控制,而操作乙通过缓缓加入溶液的方法控制药品的加入速度及用品,从而达到了控制反应速度的目的,所以甲乙两同学的实验现象不相同,甲同学的操作中生成氧气的速率特别快,而乙同学的操作可看到平稳的氧气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课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之谜单元检测题 题型:单选题

近年来,严重的雾霾天气使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城市遭受了严重污染。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PM2.5 D. 二氧化氮

A 【解析】A、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属于空气的污染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属于空气的污染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属于空气的污染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课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之谜单元检测题 题型:单选题

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只有②④

C 【解析】 ①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正确;②实验装置若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正确;③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正确;④插入燃烧匙太慢会导致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综合练习题 题型:单选题

如图为两种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示中共有三种单质分子

B. 图示产物为混合物

C. 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不可再分

D. 图示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解析】试题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示中共有二种单质分子,故A错误;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示产物由一种分子构成,为纯净物,故B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故C错误;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正确。故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课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微粒单元检测题 题型:实验题

填写“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在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滴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____(变色、不变色).

水_____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在试管里盛少量的浓氨水,小心闻氨水的气味,再在盛有氨水的试管里滴滴无色酚酞试液.

浓氨水_____气味,

无色酚酞试液_____.

浓氨水容易_____,氨水_____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在小烧杯中加入的蒸馏水,并滴入滴酚酞.在小烧杯中加入的浓氨水,再用一只大烧杯将两烧杯罩在一起.

烧杯中的溶液_____,烧杯中的溶液_____.

不变色不能刺激性变红色容易挥发能变红不变色 【解析】 (1)实验步骤一: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水呈中性,故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2)实验步骤二:浓氨水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3)实验步骤三: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故B中氨水分子会运动到A中,导致A中溶液变成红色,B不变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