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 B.“温泉”矿泉水 C.“漓泉”啤酒 D.浮有冰的水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其生产过程中有下列反应:
①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②2NaHCO3NaCO3+H2O+CO2↑
现有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样品22.3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一定质量的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2)在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 g.
(3)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试通过计算,求此温度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写出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生按如图进行过滤操作.
(1)请你指出该生过滤操作中的错误,并帮他改正.
① .
②
(2)纠正错误后,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呢?
① .
② .
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A、B、C、D、E、F、G七种物质,C、F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E的浓溶液有吸水性,B是气体单质,D为浅绿色溶液,G为蓝色溶液,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关系:
(1)F的颜色是 .
(2)推测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G .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C+E→: .
(4)在上述关系图中,所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类型的共有 个(填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红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试管戊中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绿矾又名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其用途广泛,可用于制铁盐、氧化铁颜料、净水剂、防腐剂、消毒剂等.绿矾(FeSO47H2O)的一种综合利用工艺如下:
(1)隔绝空气进行“焙烧”,铁元素的转化途径是:(提示:该过程中所用的还原剂的是CO )
FeCO3FeOFe
资料:【难溶性碳酸盐受热分解成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气体】
写出高温条件下进行“焙烧”过程中①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2)粗产品(NH4)2SO4还可以作 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胃药标签的部分内容.小明同学测定该药品中NaHCO3含量的过程如下:取5g该药剂研碎后放入烧杯中,加入50克水后充分搅拌,再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的pH=7时(已知药品中的其它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形成NaCl的不饱和溶液,共消耗稀盐酸11.5克.称得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64.3克.
请计算:
(1)反应完成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g.
(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中用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并加热的基本操作,请完成下列问题:
A:用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
B:将量取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D:加热C中反应后的物质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
(2)A中用 (选填“100mL”或“50mL”或“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A中操作除图示中的仪器外,还需用的仪器是 .
(3)C中是将硫酸铜溶液滴入盛有2mL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操作中的错误是 ,反应产生的现象为 .该反应生成物是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D中操作是将C反应后生成物质加热,反应产生的现象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
C.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D.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