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KNO3溶液(K2SO4)加入适量硝酸钡溶液后过滤
B.Fe粉(Fe2O3)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加热后冷却
C.CaO(CaCO3)将固体高温加热至质量恒定后冷却
D.CO2气体(HCl)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后干燥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K2SO4能与适量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Fe2O3能与足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O2和HCl气体均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1)检查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2)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3)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用盖盖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1.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51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48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氢氧根离子OH-
(2)干冰CO2
(3)硅元素Si;
(4)两个五氧化二磷分子2P2O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购物时减少使用或不用塑料袋,是为了减少“白色污染”
B.不吃水果蔬菜,多吃含蛋白质的肉类,更能增强体质
C.夜间发现家中石油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明泄漏原因
D.吃松花蛋时,为消除蛋中所含碱性物质的涩味可加入少量纯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为验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将它们分别投入稀硫酸中,只有b不能与稀硫酸产生气体.再把a投入c的硫酸盐中,在a的表面有c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A.a>c>bB.c>a>bC.b>c>aD.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2.在氯化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全部溶解得到50克混合溶液,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计算:
(1)A点时溶液的溶质有氯化钠.
(2)所加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若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原固体混合物的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3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75 g(a物质不含结晶水)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学生在实验室中选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铁架台.
(2)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0+O2↑.
(3)写出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组装一套发生与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应选用上图中的B和D(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