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化学用语是研究化学的工具,用符号表示
两个氧原子2O
两个氧分子2O2
三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两个镁离子2Mg2+
氢元素H.

分析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答 解: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为:3CO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镁离子可表示为:2Mg2+
氢元素元素符号为:H.
故答案为:2O;2O2;3CO2;2Mg2+;H.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方法或物质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B.C.澄清石灰水D.观察颜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A、B在常温下是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在一定条件下生成B和C,黑色固体D在C中能燃烧生成氧化物E,E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4,回答:
(1)D在C中能燃烧的现象为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A在一定条件下生成B和C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B转化成C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3)B转化成C的反应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4)C的化学性质准确描述为可以支持燃烧或支持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填表
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
①在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铁丝,充分作用.产生气泡,溶液变浅绿色
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插入铜丝,充分作用.无明显现象
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插入铝丝,充分作用.铝丝表面会覆盖一层黑色物质,溶液变为无色
结论:金属活动性Al>Fe>Cu
(2)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Fe>H>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把铜丝插入稀盐酸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20.根据下列变化,试推断并写出A、B、C的化学式和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写化学式:AFe  BFeSO4  CH2
(2)有关化学方程式:②Fe+CuSO4═FeSO4+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向量筒中注入水,仰视读数为26毫升,倒出一部分水后,俯视读数为18毫升,则倒出水的实际体积为(  )
A.8毫升B.大于8毫升
C.小于8毫升D.大于、等于或小于8毫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cm处.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能产生大量的热;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温度;二是有充足的氧气.
(1)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放出热量使白磷燃烧.
(2)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活塞向右(填“左”或“右”)移动.
(3)实验结束,恢复到常温后,活塞应停在约4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甲、乙、丙三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图2所示是在t3℃时,向各盛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的现象.
(1)图2中烧杯②里溶解的是甲物质(填“甲”或“乙”).
(2)向100g浓度为40%的甲溶液中加入g水后,调节该溶液温度至t2℃时恰好饱和,此时溶液浓度变为20%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t1℃时,在100g水中加入51g丙时能够完全溶解,当温度恢复到t1℃时又发现有少量丙固体析出,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放热.
B.将t1℃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
C.在t2℃时,将甲、丙饱和溶液混合在一起,所得溶液是甲和丙的不饱和溶液.
D.在t3℃时,丙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少量乙,不能溶解甲.
E.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
F.若甲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所需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信息分析题

有一包固体A,可能含有Cu(OH)2、CuO、Cu、NaOH、Na2CO3、CaCl2中的几种,取少量的A做如下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判断:

(1)沉淀G是_____(填化学式,下同)。

(2)溶液F中,一定存在溶质是_____。

(3)滤液B中,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____,若要证明该物质是否存在,应补做的实验是(写出主要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