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变红色.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能够加快氨气分子的运动速率.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不污染环境.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湿润的石蕊试纸都变红色,不同变化是下面的石蕊试纸先变红色,上面的石蕊试纸后变红色,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在大试管底部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在支管口放燃烧的木条.

分析 【实验探究与结论】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
不同的实验装置,优缺点不同;
【思维拓展】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答 解:【实验探究与结论】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中放热,使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当运动到湿润的湿润的酚酞滤纸条时,和水反应生成氨水,从而使滤纸条变红色.
故填:变红色.
(2)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能够加快氨气分子的运动速率.
故填: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能够加快氨气分子的运动速率.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不污染环境.
故填:节约药品,不污染环境.
【思维拓展】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湿润的石蕊试纸都变红色,不同变化是下面的石蕊试纸先变红色,上面的石蕊试纸后变红色;
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次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故填:湿润的石蕊试纸都变红色;下面的石蕊试纸先变红色,上面的石蕊试纸后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在大试管底部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实验过程中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支管口放燃烧的木条,实验过程中燃烧的木条熄灭.
故填:在大试管底部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在支管口放燃烧的木条.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北省老河口市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09佛山)已知某合金粉末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合金粉末中铁、铜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产物NaAlO2溶于水);Fe、Cu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猜 想】猜想1: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铁。

猜想2: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填名称)。

猜想3: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铁、铜。

【实验探究】下列实验仅供选择的试剂:10%盐酸、30%NaOH溶液。

实验方案

实现现象

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合金粉末,加过量的

,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备用。

粉末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合金中一定含有

②取步骤①所得滤渣,加过量的

,充分反应。

滤渣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溶液呈浅绿色。

合金中一定含有

【探究结论】猜想3成立。

【反思】一般来说,活泼金属能与盐酸等酸反应,而铝与酸、碱都能反应,说明铝具有特殊的性质。写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写出下列符号中“3”所表示的意义:
(1)3Mg:镁原子的个数为3;
(2)3CO2: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3;
(3)Al3+:一个铝离子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
(4)3Na+:钠离子的个数为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道尔顿和汤姆生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B.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D.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超过4000万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小杰和小敬学习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后,知道碳与氧气反应能够生成CO或CO2.于是两人联想到木炭粉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可能有:
①2CuO+C $\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   ②CuO+C $\frac{\underline{\;高温\;}}{\;}$Cu+CO↑
他们想来自己的想法,请你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产物有三种可能:
(1)产物是铜和一氧化碳;(2)产物是铜和二氧化碳;(3)产物是铜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设计方案]
(1)检验产物中是否有CO2的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a(OH)2+CO2═CaCO3↓+H2O;
(2)如何检验产物中是否存在CO,两人查找了资料:CO的特征反应是CO能使某种氯化钯的黄色混合液变蓝.CO有毒、有可燃性.
[实验与结论]
设计的实验装置(见图1)

实验报告: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A中固体由黑色变红色
②B中黄色试纸变蓝
③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有Cu生成
②有CO生成
③有CO2生成
[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结束时,为防止铜被氧化,必须先停止加热,待铜冷却后再将试管口的胶塞取下,因此若没有B安全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液体倒吸入试管把试管炸裂.
②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滤,上述装置C后应添加的装置是酒精灯,或塑料袋.
[拓展与交流]如果用图2装置代替图1中的A装置,这样既可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又能将反应的气体产物都“赶”出来,该气体可以是B  (A.空气     B.氮气    C.氧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1)小芳要加热15mL的液体,她需要的化学仪器应该有试管、试管夹、铁架台;
(2)欲证明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其中CO2的含量不同,你的实验操作是: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②试管.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少量氧气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填字母);如需随时控制产生氧气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B(填字母),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D(填字母),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4)如用E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满.
(5)NO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易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则应选择F(填字母)装置来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由一种分子构成的为纯净物,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构成,则为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要收集氧气可用以下方法中的(  )
A.只用排水法B.只用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D.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