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09?常州)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析:A、由题意知T℃时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可能相同;
B、T℃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
C、T℃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
D、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不一定饱和.
解答:解:A、由题意知T℃时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因析出晶体后均为饱和溶液,此时的溶解度可能相同.故A正确;
B、T℃时甲、乙两种物质不同,原题提供的数据无法计算它们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故B不正确;
C、T℃时甲、乙两种物质不同,原题提供的数据无法计算它们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故C不正确;
D、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相当于溶液中溶剂量增多,对甲、乙两种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溶解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有一定帮助,同时也复习了有关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判定,不同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比较等一些常识性的基础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9?常州)小黄用如图装置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必要的固定装置已略去):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加入药品和水;③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带有刻度的玻璃管);④由A向B中滴加试剂至过量;⑤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中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mL(经查,该气体密度为ρ g/L);⑥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重,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Wg.

(1)A仪器的名称为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2)B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
Zn+2HCl═ZnCl2+H2

(3)小黄在实验前将块状的铜锌合金磨成粉末状,其目的是:
加快反应的速率
加快反应的速率

(4)如何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提高D管,静止片刻后,C、D液面仍存在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
提高D管,静止片刻后,C、D液面仍存在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

(5)为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更精确,记录C中液面刻度时,除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外,还应
使D、C中的液面相平
使D、C中的液面相平

(6)小黄发现实验中由于缺少某一步骤导致数据缺乏而无法计算,该步骤是:
测量铜锌合金样品的质量
测量铜锌合金样品的质量

(7)通常实验前须估算药品用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现盐酸的量不足,应中途加酸还是重新实验:
重新实验
重新实验
;理由是
中途添加酸时,会造成气体逸散,影响气体体积的精确测量
中途添加酸时,会造成气体逸散,影响气体体积的精确测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9?常州)程明和王刚不小心将纯碱洒到白醋(其有效成分为醋酸,可用HAc表示)里,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使他们对醋酸产生了新认识:醋酸像盐酸一样,能与纯碱反应;此外,他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还检索到以下信息:①醋酸与盐酸都具有较强挥发性;②醋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且其钠盐(NaAc)受热不易分解;③盐酸与纯碱的反应分以下两步进行:
Na2CO3+HCl=NaHCO3+NaCl;Ⅱ.NaHCO3+HCl=NaCl+H2O+CO2
试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醋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2)根据信息①可知醋酸应置于阴凉处
密封
密封
保存;
(3)试写出醋酸与纯碱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Ac═NaHCO3+NaAc
Na2CO3+HAc═NaHCO3+NaAc

(4)他们向纯碱溶液中滴加醋酸到不再产生气泡后,将所得溶液蒸发结晶,获得了少量白色固体.王刚认为这就是纯净的NaAc,而程明则认为里面含有HAc.你认为
王刚
王刚
的观点正确,理由是:
由于HAc具有挥发性,在蒸发过程中已经挥发掉
由于HAc具有挥发性,在蒸发过程中已经挥发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下)化学调研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09?常州)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9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09?常州)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