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 20 | 40 | 50 | 60 | 80 | |
溶解度/g | NaCl | 36.0 | 36.6 | 37.0 | 37.3 | 38.4 |
NH4Cl | 37.2 | 45.8 | 50.4 | 55.2 | 65.6 | |
KNO3 | 31.6 | 63.9 | 85.5 | 110 | 169 |
(1)20℃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
(2)50℃时,在100g水中放入36g氯化钠充分溶解持温度降到40℃,得到的是氯化钠的溶液__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现将100gKNO3和38gNaCl同时放入一个盛有100克80℃水的烧杯中,然后降温至20℃,得到的溶液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
【答案】 不饱和
【解析】
(1)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20℃时,NH4Cl的溶解度最大;
(2)从表格中数据可知,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0g,将36g氯化钠充分溶解在100g水中,全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降温至40℃,40℃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溶液仍是不饱和溶液;
(3)80℃时KNO3溶解度是169g,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将100gKNO3和38gNaCl同时放入一个盛有100g80℃水的烧杯中,能全部溶解,然后降温至20℃,20℃KNO3溶解度31.6g,KNO3要析出68.4g ,20℃NaCl的溶解度是36.0g,NaCl要析出2.4g,此时形成的溶液共100g+31.6g+36.0g,KNO3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为:。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 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 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 d点溶液中较多的Ba2+、OH﹣、SO42﹣、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E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方框内应填写的元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2)A、B、C、D、E五种粒子中,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由B元素和E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 A﹣F 是九年级化学前四单元中的常见物质,其中 A、B 两种化合物组成的元素相同,B 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C、D、E 均为单质,且 E 与 C 反应时,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有黑色固体生成;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_______ C_______ F_______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基本反应类型
①B 生成 C 和 D_______,_______ (基本反应类型);
②C 和 E 反应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A、B、C为周期表1~18号中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三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4。
(1)A的名称为________。
(2)C的单质化学式为________。
(3)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B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至过量,其图像关系如下图所示,横坐标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则下图中纵坐标应为()
A.溶液中水的质量
B.溶液中沉淀的质量
C.溶液中钡离子的数目
D.溶液中氢氧化钡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下图A、B、C、D、E、F分别表示初中常见的物质,物质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及转化关系有所省略)。物质A、B、C含阳离子种类相同;E、F阴离子种类相同;B为重要的化工原料,F溶液为具有挥发性的酸溶液。
(1)写出相应化学式:B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E、F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写出A溶液与E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I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如图所示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均已省略)。已知:A为金属单质,其它均为化合物,F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为一种常见的不挥发性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G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
(3)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的加热袋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加热袋中的固体粉末含镁粉、铁粉和氯化钠,使用时向其中加入水袋中的水,即可产生大量热。实验小组针对放热过程中的反应原理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常温下镁粉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且放热。
【进行实验】
同学们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模拟实验:分别取不同成分的固体粉末放入甲中,通过分液漏斗向其中均加入8 mL水,读取甲中所得固液混合物的最高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时的室温为22.8℃)
实验序号 | A | B | C | D | E | F |
固体成分 | Mg | Fe | Mg+Fe | Mg+NaCl | Fe+NaCl | Mg+Fe+NaCl |
乙中现象 | 少量肥皂泡,难以点燃 | ______ | 少量肥皂泡,难以点燃 | 较多肥皂泡,点燃有爆鸣声 | 无肥皂泡 | 大量肥皂泡,点燃有爆鸣声 |
混合物温度 | 23.1℃ | 22.8℃ | 23.1℃ | 24.2℃ | 22.8℃ | 27.2℃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B,乙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A证明了镁粉与水能反应,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2O=____+H2 。
(3)使镁粉与水迅速反应并放热的最佳方法是向镁粉中加入_____________。
【反思改进】
(4)同学们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升高的温度没有达到食品加热袋的效果,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猜测,实验F中的反应结束后,甲中剩余固体混合物中仍然含有铁粉,检验其铁粉存在的的验方案为:取少量固体混合物________。
(6)从上述实验初步得出“NaCl溶于水没有热量的变化”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填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