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鱼浮灵”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xNa2CO3•y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性质探究】
(1)取少量“鱼浮灵”于试管中加水,有持续细小气泡缓慢放出;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将复燃,说明有O2生成.
(2)取实验(1)中上层清液,测得溶液pH>7;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有CO2生成.
结论:过碳酸钠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化学性质.
【组成测定】为了测定某鱼浮灵样品中活性氧含量(说明:活性氧含量是指产品中能转化为O2的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某活动小组取10克样品,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产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组成的测定(杂质对测定无影响).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能与酸反应放出CO2和O2

(3)实验前先缓慢通N2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继续缓慢通N2,其目的是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会导致x:y的值偏大(填“偏大”或“偏小”).
(5)实验测得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D装置增重2.2g.该产品中活性氧含量为12%%.x:y=2:3.

分析 (1)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二氧化碳能使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可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3)实验前通氮气是为了除去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测定值偏高;实验后还要继续通氮气是为了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将使部分氧气散逸,计算时过氧化氢相对含量偏小,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大,导致x:y的值偏大;
(5)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氧气质量占样品的百分数(活性氧含量)为12%;由氧气质量可计算过氧化氢质量为2.55g;D装置增重2.2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2g,计算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5.3g,则可得:106x:34y=5.3g:2.55g,故解得x:y=2:3.

解答 解:(1)由结论“说明有O2生成”,再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填复燃;
(2)根据题目中信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浑浊现象”,再根据:二氧化碳能使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此题结论为有 CO2(或二氧化碳)生成.
(3)实验前通氮气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是为了除去装置内的氧气,以防测定值偏高;实验后还要继续通氮气是为了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装置吸收;
(4)根据【组成测定】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产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组成的测定.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将使部分氧气散逸,计算时过氧化氢相对含量偏小,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大,导致x:y的值偏大;
(5)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氧气质量占样品的百分数(活性氧含量)为$\frac{1.2g}{10g}$×100%=12%;
因为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则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O2
68           32
x            1.2g
则$\frac{68}{x}=\frac{32}{1.2g}$
解得x=2.55g,故由氧气质量可计算过氧化氢质量为2.55g.
因为D装置增重2.2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2g,则设需要碳酸钠质量为y.
Na2CO3~CO2
106            44
y              2.2g
则$\frac{106}{y}=\frac{44}{2.2g}$
解得y=5.3g,故计算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5.3g,
根据“产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组成”,则可得:106x:34y=5.3g:2.55g,故解得x:y=2:3.
故答案为:
(1)复燃;(2)CO2(或二氧化碳);
(3)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4)偏大;
(5)12%;2: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氧气作氧化剂B.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氮气作食品保护气D.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如图:这四位同学描述的是同一化学符号,此化学符号是(  )
A.O3B.HClOC.NOD.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我能写出下列数字“2”表示的意义:
①Mg2+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②H2O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③2H氢原子的个数为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小明所在的化学兴趣小组需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80g以备实验
(1)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4.8 g;
(2)配制该溶液时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量筒;
(3)经检测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是B(填字母序号)
A.称量时,砝码端忘记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B.取水时,俯视读数;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红枣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一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1】甲同学的方案: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试管底部有不溶物,溶液变红固体中一定含有
和Ca(OH)2
(2)另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固体逐渐消失,有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Fe,一定不含Fe2O3
(3)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
【实验质疑】
(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中不能得出一定含Ca(OH)2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不能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2)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
【实验探究2】
乙、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1)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2)乙、丙同学实验中能得出固体样品中一定还含有,仍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该物质是Ca(OH)2
(3)乙、丙同学又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1.6g,滤渣B中CaCO3的质量为1.0g,滤渣C的质量为1.0g.
【实验结论】综合上述实验及所给数据,久置固体的成分是Fe、Fe2O3、CaO、Ca(OH)2、Ca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某同学欲用①NaOH溶液、②Na2SO4溶液、③Na2CO3粉末、④铁钉、⑤Ba(OH)2溶液分别与稀H2SO4混合来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图)
(1)从物质类别和构成的角度分析,铁钉、硫酸钠与稀H2SO4混合的实验没有必要做;
(2)上述物质中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为证明两者能够反应,你的做法是向滴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3)Na2CO3粉末与稀H2SO4反应的现象是有大量气泡产生,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4)Ba(OH)2溶液和稀H2SO4能发生反应,是因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
(5)依据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能与稀H2SO4发生中和反应,同时生成水和沉淀的物质是氢氧化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炼铁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CuS及少量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原料生成CuCl2的流程图如图:
(1)操作2的名称是过滤.
(2)操作1中将废渣变成粉末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3)CuS、NaCl和O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uCl2和Na2SO4.其化学方程式为;CuS+2NaCl+2O2$\frac{\underline{\;高温\;}}{\;}$CuCl2+Na2SO4
(4)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Cl.Fe元素的化合价有3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实验设计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C.
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D.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