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甲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乙是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丙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钛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钠离子符号是Na+
C. 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
D.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所示装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用A装置制取氧气,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
(2)用B装置收集氧气,当看到有_____时开始收集。
(3)C装置也可用来收集氧气,如图放置时,氧气应从_____(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C装置中充满水时,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则氧气应从_____端通入。
(4)用A、B组合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破裂,直接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①加热时接触灯芯;②铁夹未夹在试管中上部;③酒精灯中酒精超过了容积的2/3;④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⑤氧气收集完毕后,未从水中移出导管。
(5)D所示装置的实验目的是_____;其中的化学反应为(写符号表达式)_____;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①红磷量不足;②未冷却到室温就读数;③装置气密性不好;④点燃红磷前未夹紧弹簧夹。
(6)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_____,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作用。
(7)装置A中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活动中要制取一定量的氨气。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得知有以下两个反应可以生成氨气:
A 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有铁触媒(催化剂)的条件下产生氨气;
B 氯化铵固体和生石灰粉末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
Ⅰ.请你帮该小组同学选择制取氨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填“A”或“B”);
Ⅱ.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根据以上信息和下图所示装置,完成下列空白:
(1)写出图中标示仪器名称 ① 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2)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
(3)制取氨气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学习了《奇妙的二氧化碳》后,同学们对书本实验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设计了 “魔手”实验。(如图)
(1)如图所示在一次性手套的每个指袋中各加入一种物质,用夹子夹住后捏瘪手套掌部系紧手套口。
(2)打开拇指和食指指袋夹子,将拇指内液体倒入食指指袋中。手掌迅速“增肥”,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3)打开中指指袋夹子,使液体流入手掌,振荡后液体变浑浊,手掌稍微变小。将液体流回指袋后夹上夹子。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4)分别用剩余的两个手指指袋重复步骤3操作。只有小指能使手掌“减肥”成功。则吸收二氧化碳的试剂最好用 。
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蒸馏水 D.氢氧化钠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请你根据图示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观察到白磷________________,白磷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_______________;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 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 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 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
D. 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B.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都是氧化物
C. 、、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 氢元素和氧元素质子数不同,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