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我县某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有关气体的探究实验.
(1)气体的发生装置如图1
①此装置若用于制备氧气,应在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小试管中放的药品是二氧化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②若用于制备二氧化碳,应在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药品是稀盐酸,小试管中放的药品是石灰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集气瓶中应放的药品是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③在不改变此实验的基础上,同学们认为只要增加一个操作,还可以验证新制气体和其它化学性质.增加的操作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K处.
(2)小组的同学们又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某混合气体的组成,取三支试管,在其容积的二分之一处做标记.分别充满气体(甲为二氧化碳、乙为A气体、丙为二氧化碳和A气体的混合气体)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最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

请你观察试推断:气体A的化学性质有不溶于水,不与NaOH反应.

分析 (1)①根据装置图来判断反应物状态和药品;
②根据不需要加热可知能制取二氧化碳,且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考虑本题;
③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来考虑.
(2)甲试管中氢氧化钠溶液进入并充满试管,说明氢氧化钠被消耗掉,丙试管中液体进入试管体积的一半,结合甲试管和丙试管中的现象联系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完成该题的解答.

解答 解:(1)①根据装置特点可知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制取氧气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分液漏斗中放的是液体过氧化氢溶液,小试管中放的药品是二氧化锰;由于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反应条件是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用观察法配平即可;
②若小想到制取二氧化碳,试管中装有大理石,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是稀盐酸,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性质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验证性质时用到澄清石灰水、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
③由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燃着的木条来看是否能熄灭即可.
(2)甲试管氢氧化钠溶液进入并充满试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丙试管中液体进入试管体积的一半,说明二氧化碳和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1,而乙试管中的A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未进入,说明氢氧化钠没有被消耗掉,也就是没有反应.即A气体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不与氢氧化钠、水、二氧化碳反应).
故答案为:(1)①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②稀盐酸;石灰石;CaCO3+2HCl═CaCl2+H2O+CO2↑.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CO2+H2O═H2CO3
③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K处;
(2)不溶于水,不与NaOH反应;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图、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验证性质的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1)化学兴趣小组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其方法是:将样品与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测定CO2的质量,他们想出了以下A、B、C三种方案,填空帮助他们完成设计方案:
A.可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减小量.
B.可称量吸收CO2前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容器质量的增大量.
C.选用如图1甲装置可测量产生的CO2的体积,再利用此时CO2的密度,可计算CO2的质量.图1中瓶内水面上油层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2)如表是五组学生按方案A的正确装置所测得的数据.
小组取用石灰石样品质量测得CO2的质量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0g0.46g104%
2.0g0.80g91%
2.5g1.0g93%
3.0g1.2g92%
4.0g1.5g85.7%
根据如表所得数据,该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为92%.
(3)根据实验,在上述三种方案中发现方案B的误差比较大,导致方案B误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泡沫溢出或样品粉末撒落或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4)为了减少误差,有人对方案A提出改进,其改进装置如图,装置中装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强调干燥二氧化碳],注射器的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全部赶出容器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判断下列大小或强弱关系,并用“<”、“>”或“=”填空.
(1)金属活动性:锌>铜;
(2)受热稳定性:碳酸钙>碳酸氢铵;
(3)相同条件下的密度:空气<二氧化碳;
(4)相同条件下的挥发性:稀盐酸<浓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由甲、乙两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甲同学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查阅资料】CaCl2、NaCl的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填“酸”或“碱”).
【实验探究一】确定甲、乙同学上述实验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
(2)取甲所得溶液少许,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甲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CaCl2、HCl(写化学式).
(2)取乙所得溶液少许,加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Na2CO3(写化学式).
【实验探究二】
(4)甲、乙同学把上述实验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气泡,最终又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CaCO3(写化学式).
【讨论交流】丙同学提出:若将上述废缸中物质取出,过滤,所得滤液中含有哪些物质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CaCl2、盐酸和Na2CO3中点部分物质.
【实验探究三】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可观察到大量气泡产生.
【归纳总结】该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Na2CO3(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X、Y元素化合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YXB.Y2XC.YX2D.X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某兴趣小组用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量反应产生的气体及其体积.
试填空:
(1)该发生装置可以制备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H2或O2(填写化学式).
(2)图示装置对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不需要加热.
(3)利用该装置测得反应生成气体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液漏斗内液体滴入到平底烧瓶所引起的体积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检验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看木条是否复燃.
(2)乙同学认为是SO2,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请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3)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图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如果放出的是O2和H2,你认为方案中的安全隐患是实验时在B处易发生爆炸事故.
丙同学认为:为确保安全,实验前应先收集一试管气体,并验纯,方可采用上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经丙同学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过一会儿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通气,再次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无增减.
【结论】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H2
【思维拓展】
(1)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酸性物质.
(2)不通过称量,如何判断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有一同学设计了图C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一方案不严谨,理由是SO2易溶于水,也能使液面上升.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实验是将NaOH溶液换成水做对比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小丽同学在自家的厨房里做了如下简单的小实验,请你帮助回答问题.
(1)在一干净的玻璃片上滴几滴自来水,待水干后,观察一下,有水印,说明自来水是混合物(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小丽同学拿来一只新买的铝锅,然后用铝锅煮开水,多煮几次后,会看到铝锅浸没在水中的地方变黑了.现知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的下列物质,铝锅与D发生了化学反应(填序号)
A、钠盐      B、镁盐       C、钙盐       D、铁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各选项中,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制备蒸馏水
C.
氢气验纯
D.
验证燃烧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