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证明某些反应确实发生而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的实验方案.

(1)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甲小组的同学设计的下列四种方案如图1,你认为不可行的是CD.(选填字母编号).
(2)为证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乙小组同学和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方案.
①乙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的实验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所用的试剂有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乙小组同学选择的试剂A的名称是足量的硫酸溶液或足量的稀硫酸(并用“少量”、“足量”等指明试剂的用量);CuSO4溶液与NaOH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②丙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H2SO4溶液,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请简述该实验方案中强调“测得pH小于7”的理由是因为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碱性减弱,溶液的pH变小,但是不能等于或小于7,如果pH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反应没有现象,无法判断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是气体,生成物中没有气体,可以借助压强的变化来判断.解答本题时,认真观察图示,分析实验装置设计的原理及依据、设计思路等,能否以此判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
(2)①根据氢氧化钠能够和硫酸反应,再滴加硫酸铜溶液不会产生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反应了分析;
③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加水会使溶液的pH变小,但不会等于或小于7进行分析.

解答 解:(1)B、装置中的烧瓶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胶头滴管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现象明显,故方案可行;
A、瓶内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U形管内水柱左侧升高甚至进入瓶中,现象明显,故方案可行;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反应没有现象,无法判断反应的进行,故方案不可行;
D、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被左侧的锥形瓶中石灰水吸收了,右锥形瓶内没有现象,因此不能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方案不可行;
故选:CD;
(2)①氢氧化钠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会消失,因此滴加硫酸铜溶液不会产生蓝色沉淀,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②因为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碱性减弱,溶液的pH变小,但是不能等于或小于7,如果pH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氢氧化钠消失,最后的溶液显酸性,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1)CD;
(2)①足量的硫酸溶液或足量的稀硫酸,2NaOH+Cu SO4=Na2SO4+Cu(OH)2↓;
②因为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碱性减弱,溶液的pH变小,但是不能等于或小于7,如果pH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点评 本题属于实验方案评价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及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示,获取相关信息,结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知识,分析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路,现象是否明显等,从而对方案进行评价.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下列物质:①氮气②液态空气  ③矿泉水④高锰酸钾⑤铁 ⑥冰水混合物.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下同)②③,属于氧化物的有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请根据如图所示的水、铝、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A装置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的组成,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a试管,检验其中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B装置中的反应现象是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3)C装置所用玻璃仪器的名称是集气瓶,其中加入少量的水,作用是防止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D装置玻璃仪器中装有的溶液为浓硫酸,其作用是吸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初中科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与“后”的问题,如果把“先”与“后”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下列描述的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先调零,后进行测量
B.稀释浓硫酸时先将浓硫酸倒入烧杯中,后将水沿着烧杯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
C.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先调节细准焦螺旋,后调节粗准焦螺旋
D.实验室制取氧气,停止加热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实验室中久置的NaOH会因为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为了测定实验室中久置的NaOH的变质程度,先称取13.3g的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CO2的质量测定Na2CO3的质量,确定样品中NaOH的变质程度.若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分析计算:
(1)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5.3g,NaOH的变质程度为33.3%.
(2)实验过程中与NaOH反应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
(3)根据“与NaOH反应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对照图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滴加稀盐酸时,为什么不立即产生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小李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化合物根据导电性的不同,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大类.其中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于是他以食盐、硝酸钾、蔗糖、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为材料,按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物质
导电性
状态
食盐NaCl硝酸钾KNO3蔗糖C12H22O18氢氧化钠NaOH硫酸铜CuSO4
固态×××××
熔化状态×
水溶液×
(1)由此实验可知,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蔗糖.
(2)老师告诉小李同学,用上述装置实验,电解质溶液在导电的同时,在电极a、电极b上都会有新的物质生成.据此判断,这是一种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电极a、b应具有的性质是在熔化或水溶液中能导电.
(3)查阅资料得知,电解质能导电,是由于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阴、阳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如氯化钠在水溶液里会产生能自由移动的Na+和Cl-,当闭合开关后,Cl-离子会由b向a方向移动.
(4)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一定量溶液中的阴、阳离子越多,溶液的导电性就越好.据此判断,当闭合开关后,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持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灯泡的亮度会如何变化?先变暗直至熄灭后逐渐变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
A.用活性炭将硬水软化
B.用水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碳酸钙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
D.加入氧化镁除去硫酸镁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硫酸(氧化镁难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是固体物质甲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
②t3℃时,若将40g甲物质放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表示为A(填“A”或“B”)点,若将其降温到t1℃,这时所得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山东省菏泽市九年级中考预测题(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在稀盐酸中:Ba2+、CO3 2- 、Zn2+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 、Mg2+ 、 Cl-

C.在氯化钠溶液中:K+ 、Ca2+ 、NO3 - D.在硝酸铵溶液中:Na+ 、Cu2+ 、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