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1实验:
①甲实验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实验现象是
②将反应后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部分倒入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由此猜想反应后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
a.NaCl、HCl b.
③为了验证猜想a,某同学对乙试管中剩余溶液,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方案1 |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猜想a成立 | |
方案2 |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Ⅰ.方案2不合理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下列物质代替石蕊试液,也可以达到验证目的,其中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A.铁粉 B.碳酸钠粉末 C.氧化铜粉末 D.氢氧化钠
④利用酸的性质测定锌铜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取10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所加稀硫酸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Ⅰ.氢气的物质的量是mol.
Ⅱ.求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答案】产生气泡;NaCl;溶液变红色;NaCl+AgNO3=AgCl↓+NaNO3;D;0.1
【解析】解:①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乙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 故填:产生气泡.②将反应后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部分倒入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说明乙中的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这是因为如果碳酸钠过量时,能和甲中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由此猜想反应后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也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
故填:NaCl.③验证猜想a,方案1: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猜想a成立;
方案2: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猜想a成立,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方案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方案1 |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溶液变红色 | 猜想a成立 |
方案2 |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Ⅰ.方案2不合理的理由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
故填:NaCl+AgNO3=AgCl↓+NaNO3 .
Ⅱ.A.加入铁粉时,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该选项正确;
B.加入碳酸钠粉末时,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该选项正确;
C.加入氧化铜粉末时,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 溶液中含有稀盐酸,该选项正确;
D.加入氢氧化钠时,无明显现象,不能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盐酸,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④Ⅰ.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2g/2gmol﹣=0.1mol.
故填:0.1.
Ⅱ.设该样品中锌的物质的量是x,
Zn+H2SO4═ZnSO4+ | H2↑ |
1 | 1 |
x | 0.1mol |
= ,
x=0.1mol,
锌的质量为:65g/mol×0.1mol=6.5g,
×100%=35%,
答: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35%.
【考点精析】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的洗涤剂,古人将贝类(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就生成了氢氧化钾.上述叙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在南海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 )
A.甲烷水合物
B.一氧化碳
C.氢气
D.氮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OH、B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已知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①溶解和过滤都用到的仪器 .
②在白色沉淀C中加入 , 有气泡产生,沉淀全部溶解.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 一定没有。
③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对红色溶液B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取少量红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 原白色中固体有氢氧化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头发的成分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根据分析证明:健康人的头发每克约含铁130mg、锌167~172mg、铝5mg、硼7mg等.这里的铁、锌、铝、硼是指( )
A.离子
B.中子
C.分子
D.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