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知识,请回答问题:
(1)空气中的可用于食品防腐。
(2)生活中常用区分硬水和软水。
(3)纯铜与黄铜相比较的硬度更大。
(4)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可用。
(5)氢氧化钠在实验中要密封保存,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
(1)N2
(2)肥皂水
(3)黄铜
(4)熟石灰
(5)2NaOH+CO2=Na2CO3+H2O
【解析】(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做保护气;(2)鉴别硬水和软水用到的是肥皂水,若是软水会产生大量的泡沫,若是硬水则泡沫较少并会产生大量的浮杂;(3)合金的硬度、强度更大,抗腐蚀性能更好;(4)农业上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5)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N2;肥皂水;黄铜;熟石灰;2NaOH+CO2=Na2CO3+H2O。本题主要考察物理的利用,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需要掌握常见物质的用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盐城盛产的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其中一种加工工艺的主要原料配方为:鸭蛋10Kg,水10Kg,生石灰1.2Kg,纯碱0.53Kg,食盐0.35Kg。加工时,将纯碱、食盐加入容器中,加沸水溶解,再慢慢加入生石灰充分反应,冷却后得到料液,再加入鸭蛋浸渍。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鸭蛋中富含的营养素有水和。
(2)生石灰加入沸水中,水能持续保持沸腾,其原因是。
(3)静置后,取少量的上层料液,稀释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料液应变为色
(4)同学们对上层料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一起参加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料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NaOH、NaCl
②可能还含有其它溶质
甲同学推断只有Ca(OH)2
乙同学推断只有Na2CO3
丙同学推断有Ca(OH)2、也有Na2CO3
通过进一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的推断是错误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取少量上层料液,滴加稀盐酸 | 无明显现象 |
另取少量上层料液,滴加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6)【探究结论】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
(7)【知识应用】①皮蛋食用时加入一些食醋,可以去除氨味和涩感,原因是。
②料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烧碱。现行配方中,直接用烧碱代替石灰和纯碱作用生成的烧碱。若加工10Kg的鸭蛋,需要烧碱的质量是千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澄清石灰水区别CO和CO两种气体
B.用水来区分碳酸钙粉末和碳酸钠粉末
C.用蒸馏水区别NH4NO3和NaOH两种白色固体
D.用酚酞溶液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干燥剂,说明浓硫酸具有性.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
(3)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潮解,同时吸收空气中的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必须保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元素是有限的,但组成的物质却是无限的
B.化学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物质都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造成危害
D.单质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青苹果汁遇到碘水时显蓝色。在加热条件下,熟苹果汁能与新配的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红色的沉淀一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青苹果中含有葡萄糖
B.熟苹果中一定不含有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变成葡萄糖
D.苹果转熟时葡萄糖转变成淀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青篙素(化学式为C15H22O5)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关于青篙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属于氧化物
C.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D.其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填元素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生活和健康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醛溶液可用于水产品保鲜
B.用地沟油烹饪的食物危害人体健康
C.水果和蔬菜含有人体需要的维生素
D.可以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