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水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水都是由元素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碳酸(H2C0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02=H2C03
(3)认识物质的制法
1)如图方法②③中Mn02起催化作用,另请设计用物理的方法制取氧气分离液套空气制取氧气.
2)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最佳的方法是③(填序号),理由是不消耗能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4)辩证地认识物质
功过相对论.
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事实分析,“过”:洪水会淹没房屋,造成洪涝灾害等;“功”:洗涤仪器等(举一例).
从定性到定量分析.
①根据化学式计算,13.6g的H202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②刘琳同学用含有l3.6g过氧化氢的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发现只能得到6.4g氧气,与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相差甚远,请分析其中的原因(排除实验过程中的人为误差)生成的水中含有氧元素.

分析 (1)根据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分析判断;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据此分析回答;
(3)根据据氧气的制取发方法分析判断回答;
(4)根据水的功与过、化学式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解:(1)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水都是由元素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
(2)①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碳酸(H2C0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02=H2C03
(3)
1)如图方法②③中Mn02起催化作用,用物理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套空气制取氧气.
2)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分析,最佳的方法是③,理由是不消耗能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4)水的“功”体现在广泛的应用上,例如:水可用来洗涤仪器、溶解物质等.
①13.6g的H202中氧元素的质量是:13.6g×$\frac{32}{34}×100%$=12.8g
②刘琳同学用含有l3.6g过氧化氢的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发现只能得到6.4g氧气,与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相差甚远,原因是:生成的水中含有氧元素.
故答为:(1)①元素,②分子;(2)①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②H2O+C02=H2C03;(3)1)分离液套空气制取氧气;2)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4)①12.8g,②生成的水中含有氧元素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假设实验过程无损耗). 
请回答:
(1)根据实验可以确定白色沉淀是CaCO3;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Na2CO3
(2)若实验取固体粉末20g,生成白色沉淀10g,最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85%的X溶液200g(只含一种溶质),则X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1.7g,则固体粉末由CaCO3、CaO、Na2CO3(填化学式,下同)组成,其中质量小于10g的是CaCO3、Ca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准备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他们进行如下探究过程.请根据他们的探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温度(℃)020406080100
NaOH 的溶解度42109129174314147
Ca(OH)2 的溶解度0.180.160.140.120.090.07
【设计实验、制取氢氧化钠】
步骤①:将一定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 
步骤②:将所得的混合溶液冷却至室温.
步骤③:将冷却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A和溶液B.
(1)过滤操作中,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过滤必须用到玻璃仪器是漏斗.
【提出问题、假设痏想】
(2)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甲同学认为是:CaC03
乙同学认为是:CaCO3和Ca(OH)2
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丙同学认为是:NaOH
丁同学认为是:NaOH、Ca(OH)2
戊同学认为是:NaOH、Na2CO3
【验证猜想、实验探究】
(3)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甲、乙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甲同学: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少量固体A,再加入过量稀盐酸固体溶解,产生气泡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少量的固体A,加水,充分振荡.向上层清液中滴加
酚酞试液 
上层清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自己的猜想正确
【交流表达、反思评价】
(4)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填“能”或“不能”)证明固体A的成分,理由是过量的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最终同学们确定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5)同学们得到的固体A8.7g.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将溶液加热浓缩、蒸发结晶得到ll.lg固体,则固体A中所含的CaC03的质量是5g;
(6)同学们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对溶液B的猜想正确,理由是氢氧化钙是过量的.
【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7)同学们欲将溶液B加热浓缩,加热不久.溶液出现浑浊.只好停止加热.请解释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加热时部分氢氧化钙析出,于是,同学们立即变换方案.向B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至饱和,降温、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比较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关于燃烧的三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a(填字母序号),其燃烧时伴随的现象是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从燃烧的条件的角度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铁丝为可燃物,集气瓶中充满氧气,通电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温度升高至铁丝的着火点,因此铁丝可以燃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C.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总需要氧气助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向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过滤,滤纸上剩下的固体物质是(  )
A.B.C.氯化铜和铜D.铁和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下列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

(提示:NaHCO3+HCl→NaCl+H2O+CO2↑)
(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A装置与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不同(填“相同“或“不同”).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D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小,溶于水;
(2)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C (填选项).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有同学提出也可用固体氢氧化钠除上述气体中含有的HCl和水蒸气,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了,你觉得理由是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
(3)实验室用足量的大理石与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反应制取8.8g二氧化碳气体,计算:①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0.4mol
②理论上需要10%的稀盐酸146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学生】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学生板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CO2+Ca(OH)2═Ca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通入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猜想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变化;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探究】(1)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装置.
现象:A中软塑料瓶変瘪,B中气球膨胀变大.
(2)小红认为小华的设计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明同学却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小华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或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压强降低,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
(3)小宁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猜想,请帮她填写报告.
 步骤 现象 结论
向B反应后的溶液中
加入
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等) 
 
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等) 
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反思拓展】通过此探究,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可以通过检验生成物证明反应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醉酒驾车非常危险,所以有了“醉驾入刑”.原因是酒中含有一种物质叫乙醇,俗称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对人的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
(1)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乙醇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2)检验酒后驾车的原理是:酸化的CrO3(橙红色)遇酒精变成蓝色.CrO3中Cr的化合价为+6.
(3)乙醇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2H5OH+3O2$\frac{\underline{\;点燃\;}}{\;}$2CO2+3H2O.
(4)乙醇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酸(CH3COOH)而使酒变酸,请你对酒的保存提出一个好的建议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