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如发生意外要冷静处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
选项 | 意外事故 | 处理方法 |
A | 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起来 | 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
B | 稀硫酸飞溅到皮肤上 |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 |
C | 误服含重金属离子的溶液 | 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
D | 碱液泼在衣服上 | 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 |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 |
专题: | 化学与生活;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分析: |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酒精着火可以使用湿抹布盖灭,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水冲洗,再涂上弱碱性物质,误服含重金属离子的溶液,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水冲洗后涂上弱酸性物质. |
解答: | 解: A、酒精着火可以使用湿抹布盖灭,故A正确; B、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做法正确,因为小苏打溶液呈碱性,可以中和残余在皮肤上的酸液,减少伤害,故B正确; C、误服含重金属离子的溶液,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做法正确,因为蛋白质与中金属反应,减少毒性,故C正确; D、碱液泼在衣服上,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做法错误,因硫酸有腐蚀性,加剧了对人体的伤害,故D错误. 答案:D.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熟记常用酸和碱的性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蛋白质的性质;学会处理常见意外事故的方法技巧.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自来水生产中常用适量的氯气进行杀菌消毒,氯气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之一是盐酸,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为辨别纯净水的真伪,可用下列哪一种试剂来鉴别( )
A.酚酞 B.BaCl2
C.CO2 D.Ag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
B.太阳能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C.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2Al+3H2O Al2 O3+3H2↑
D.流程中的氧化铝、水和氧气都属于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学习让我们转变了生态态度和观念,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 糖类食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
| B. | 食用适量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可预防夜盲症 |
| C. | 常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C |
| D. | 食用甲醛浸泡的海产品,可提高免疫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取三种植物的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得到花汁.各取少许花汁,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花的种类 |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 花汁在酸溶液中的颜色 | 花汁在碱溶液中的颜色 |
大红花 | 粉红色 | 橙色 | 绿色 |
万寿菊 | 黄色 | 黄色 | 黄色 |
雏菊 | 无色 | 无色 | 黄色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 研磨花瓣时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其中的色素 |
| B. | 向pH=10的溶液中滴加大红花汁,大红花汁变成粉红色 |
| C. | 万寿菊不宜用作酸碱指示剂 |
| D. | 可用雏菊花汁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是合成氮化镓纳米材料,已知镓( 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甲)所示,则x的值为 ,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在A、B、C图中选择,填字母);下列所示的四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25g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解,也不参加反应),此时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8.8g,计算:
(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为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碘元素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影响很大,加碘盐通常在食盐中加碘酸钾(KIO3).如图是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碘盐”属于 ;(纯净物或混合物)
(2)每袋该食盐中碘元素的质量 mg.
(3)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 A. | ①②③⑤ | B. | ①⑥ | C. | ②③⑤ | D. | ①③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