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气体发生装置
 
(填字母),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则
 
(填编号).
①不能产生氧气;②产生氧气的速率慢;③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④也能迅速产生氧气
(3)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下列反应:2NO+O2=2NO2.那么在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 ).
(4)以下是有关CO2溶解度的几组数据: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单位:m L/g)
压强/大气压温度/℃
0255075100
11.790.7520.4230.3070.231
1015.927.144.0952.992.28
2529.3016.209.716.825.73
请根据数据分析:
①影响CO2的溶解度的因素有
 
 

②如果在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CO2,可行的方法是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和反应原理:加热固体来选择合适的装置.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出化学方程式,由催化剂的作用解答;
(3)从题中可知一氧化氮气体性质的信息,再判断其适合用什么方法收集;
(4)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数据可分析影响CO2的溶解度的因素;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解答.
解答:解:(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故用A装置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  
.
 
K2MnO4+MnO2+O2↑;
(2)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 
.
 
2H2O+O2↑,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是不能增加氧气的量;
(3)由于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下列反应2NO+O2═2NO2,故不能用排空气法,应该选择排水法收集一氧化氮气体;
(4)①由题目中提供的数据可知,影响CO2的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与压强;
②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果用排水集气法收集CO2时,可采取排热水收集.
故答案为:
(1)A;2KMnO4
  △  
.
 
K2MnO4+MnO2+O2↑;
(2)2H2O2
 MnO2 
.
 
2H2O+O2↑;②;
(3)C;
(4)①温度; 压强;②排热水收集.
点评:对气体溶解度的考查,只要知道气体具有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的规律就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对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某同学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中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分别点燃一小块纯棉纤维和羊毛纤维,都能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
D、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不熄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贝贝在探究金属的性质时,将金属镁放入沸水中,发现镁条的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他感到很意外.于是,他又将镁条放入沸水中,观察到的现象与上次相同.贝贝往反应后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探究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变为红色.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溶液中的红色为什么会消失?
【查阅资料】钾、钙、钠能与冷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镁能与沸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镁与沸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猜想】①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
②可能是温度降低,氢氧化镁在水中的溶解量减小了.
【方案设计】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猜想① 将上述红色溶液分成两份,在一份中加少量的植物油.
 

 
猜想①错误
猜想② 将上述红色溶液分成两份,并用植物油封住,
 
 

 
猜想②成立
【反思与应用】
(1)贝贝做第二个实验的目的是
 

(2)某同学用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其反应现象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了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
 
,析出了氢氧化钙.
同学们又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
(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向100g 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当滴入的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42g.请通过计算写好标签,将最终所得溶液装瓶,贴上标签.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对该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 
(1)图①中仪器a的名称是
 

(2)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图②加热木炭的目的是
 

(3)图②中熄灭酒精灯的操作是
 

(4)图③中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剧烈,说明了
 

(5)图④在整个实验设计中的意图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浊液中白色沉淀物质是
 
 

化学兴趣小组对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里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
猜想①:BaCl2;       
猜想②:Na2SO4
猜想③:Na2CO3;             
猜想④:
 

【实验探究】
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猜想
 
成立,沉淀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碳循环”也是自然界重要的循环,根据所学完成下题:
(1)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种物质的分子类似足球状,这种物质的化学式为
 
,它们都属于
 
(选填“有机物”、“无机物”或“单质”)
(2)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 和天然气,都含有碳元素,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写化学式),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3)CO2常用于灭火,但镁着火不能用 CO2灭火,原因是它们能发生反应,请写出该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化学小组对镁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然后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记录滴加NaOH溶液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图中纵座标(y)表示溶液的pH
B、AB段表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C、BC段表示反应已经结束
D、CD段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