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为使得氧气更纯净,组合装置B和
 
,实验前小明同学先向仪器M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M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该实验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3)图G注射器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种用途.
a若用注射器替换长颈漏斗,优点是
 

b注射器还可用于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长颈漏斗中加入少量水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②将注射器连接到装置A的导管口处;
③打开弹簧夹,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到
 
,表示装置A的气密性良好.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从仪器的图和用途去分析解答;
(2)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口是一个敞开环境,外面的空气可能进入集气瓶内,而用排水法收集时,由水形成的密闭环境,故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实验前小明同学先向仪器M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M的活塞,分液漏斗内的水进入锥形瓶,把锥形瓶内的空气排出,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好,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漏气;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同时还产生水,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去分析解答;
(3)从用注射器和长颈漏斗的区别是:二者都可以通过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但前者在制取氧气时,由于长颈漏斗下端要浸没在液面以下,加入液体的量较多,这时无法控制反应的停止,当第一次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完之后,可通过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而后者由于注射器是密封的,可通过推动活塞随进控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来达到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目的去分析解答;
(4)从注射器还可用于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和原理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仪器的图和用途可知①为长颈漏斗,②为试管;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试管;
(2)氧气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口是一个敞开环境,外面的空气可能进入集气瓶内,而用排水法收集时,由水形成的密闭环境,故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实验前小明同学先向仪器M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M的活塞,分液漏斗内的水进入锥形瓶,把锥形瓶内的空气排出,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好,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漏气;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同时还产生水,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的速率,故二氧化锰的作用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也就是催化作用.所以二氧化锰就应该作为反应条件写在等号的上方,故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 
.
 
2H2O+O2↑;故答案为:F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H2O2
 MnO2 
.
 
2H2O+O2↑       催化;
(3)用注射器和长颈漏斗的区别是:二者都可以通过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但前者在制取氧气时,由于长颈漏斗下端要浸没在液面以下,加入液体的量较多,这时无法控制反应的停止,当第一次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完之后,可通过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而后者由于注射器是密封的,可通过推动活塞随进控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来达到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目的;故答案为: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注射器还可用于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①向长颈漏斗中加入少量水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②将注射器连接到装置A的导管口处;③打开弹簧夹,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气密性良好,锥形瓶内一部分气体进入注射器,瓶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将由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瓶内有水,会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有气泡冒出;如果装置漏气,长颈漏斗下端就没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长颈漏斗下端有气泡冒出.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气体的检验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驶,因为酒精可以使重铬酸钾变为绿色的硫酸铬.计算重铬酸钾(K2Cr2O7)中铬(Cr)元素的化合价.已知K为+1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反应常伴随明显的现象,但有的反应也没有明显的现象.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就没有明显现象.为证明该反应的发生,同学们展开了探究.
【实验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案设计】
方案一:某同学借助酸碱中和会放出热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他应观察到红墨水向
 
边(填“左”或“右”)移动.
方案二:请将你设计的另一种实验方案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盐酸与氢氧化钠
发生了化学反应
【评价反思】有同学提出方案一不足以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实验拓展】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也无明显现象,为验证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同学们查阅资料如下:
Ⅰ.NaHCO3+NaOH=Na2CO3+H2O
Ⅱ.Ca(HCO32可溶,CaCO3难溶,Ca(OH)2微溶
然后他们进行实验.实验中,甲同学向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接着用B试剂进行了相关实验,证明NaHCO3与NaOH发生了反应,实验中A、B试剂分别是
 
,用B进行实验的主要操作是
 
,B试剂的作用是
 
.而乙同学认为用C代替A进行实验,出现白色沉淀即达实验目的.则C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4)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
 
气,B管收集到
 
气体.A、B两管的气体体积之比
 

(5)在D处,对气体检验需要用
 

(6)在下列粒子中(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电解水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
 
 
,电解水后生成的新物质的粒子是
 
 
.当水变成水蒸气时
 
没有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今天是实验室开放日,老师在实验桌上准备了如图1仪器.请根据要求回答:
(1)写出仪器名称:A
 
,B
 
,D
 

(2)图F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3)实验室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4)若用G图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写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
 
,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5)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图2: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甲”或“乙”),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6)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
 
时,再开始收集,若用丙装置收集一瓶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导入.
(7)某同学取一段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写两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用足量大理石跟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制取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1.12L至少需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多少毫升?(14.6%的盐酸的密度是1.07g/cm3,标准状况下,44g二氧化碳的体积为22.4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仪器装置】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反应原理】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
 
(选填字母序号,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
 
.实验结束时,要先
 
,后停止加热,目的是
 

【问题探究】
(4)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对药品加热一段时间后收集不到氧气,可能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氢气+氧气  
点燃
  水    B. 碳酸→二氧化碳+水
C.一氧化碳+氧化铜  
加热
  铜十二氧化碳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若将5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
 
m(乙) (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