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室常常产生许多废液,经无害化处理后可防止对环境的破坏。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四组实验对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进行鉴别,请你参与实验,并对废液的成分展开探究。
(1)上述四组实验不能达到鉴别目的的是_____。
(2)实验中产生白色沉淀H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将上述四组实验的八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 ,先有大量的气泡,后沉淀消失,得到澄清无色透明溶液。那么,该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呢(酚酞除外) ?
(查阅资料) NaCl、 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A: NaCl、CaCl2、NaOH B: NaCl、 CaCl2 C:______。
大家经认真思考后,认为猜想______一定是错的。理由是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废物缸中少量试液于试管,滴入含有稀HNO3的AgNO3溶液 | _____。 | 猜想C正确 |
方案二 | 另取废物缸中少量试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固体。 | 固体溶解消失, 溶液变成蓝色 |
(反思)大家交流后,认为实验方案一 有问题,你认为原因是_____。
另外,大家共同决定在废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再将废液进行______(填实验操作),就可以将废液处理并回收得到NaCl。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练兵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工业上改用脱硫煤作燃料,就能减少“温室效应”
B. 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 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是造成酸雨增多的原因之一
D. 废旧电池只要埋入土中,就能防止其对水源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是某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碘盐”属于混合物
B. 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C. 开始炖炒时就加入碘盐效果更好
D. 存放碘盐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氮气约占4/5
B. 氧气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C.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和生成物的量
D. 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我国C919型号大飞机副主任设计师杨春霞是江苏射阳人,大飞机采用的复合材料中使用了陶瓷材料氮化硅(Si3N4),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则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A. +1 B. +2 C. +3 D.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诊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将等质量的X. Y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同时升高温度。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Y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X中混有少量Y,可用降温的方法提纯X
C. t2℃时X 、Y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X>Y
D. t1℃时Y的饱和溶液降温, 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科技日报华盛顿2019年3月16日电,美国研究人员从磷石膏中提取了稀土元素,镱属于稀土元素的一种,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镱原子中的质子数为70
B. 镱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镱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3.1 g
D. 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营口市名校联考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5月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2011年,我市“创模”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环保部授予徐州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城市”称号。为巩固成果,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
A.将麦秸大面积露天焚烧
B.多植树造林来防止扬尘污染
C.工业废水达标处理再排放
D.减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